立足学情 激活思辨 提升素养——“高中政治教学”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2期   作者: 陈纪青
[导读] 思辨性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核心要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聚焦核心素养的思辨性话题教学不断推进。
        陈纪青
        福建省莆田第十二中学   351139
        摘要:思辨性是思想政治课堂的核心要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聚焦核心素养的思辨性话题教学不断推进。本文概述了思辨性话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和课改要求及内涵。然后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提出高中政治思辨性话题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和应理顺的关系。
        关键词:政治教学  思辨  话题   素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素养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思辨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辨性思维的教育教学。在目前的思想政治学科领域,通过转变教学形式,聚焦核心素养的思辨性话题教学不断推进。什么是思辨性话题教学?思辨性话题教学,即师生在教学中围绕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活动展开活动,从而激发思维,理解知识,坚定信念,达到学科教育教学的目的,进而形成对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思辨性教学中外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杜威提出“反省的思维的方式”,并用于教学过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基于政治教育的特点以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思辨性教学”被新课标列为活动型学科任务,即“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呈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见基于核心素养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思辨性话题教学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课改精神引领,不仅如此思辨性话题教学还符合现实要求。下面主要从我校政治教研组开展的关于“高中政治教学”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来谈现实需求问题。
        我校是一所农村二级达标中学,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大,存在学生发展不均衡、知识能力不够理想的问题。如很多学生基础较差,阅读量较少,想法不多,认识片面,对政治学科很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疑导思,引导他们批判思考,从而提升学科素养。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找出影响高中政治思辨性话题教学推进的因素,以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思辨性话题教学,增强我校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了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的“教学相长”。我校政治教研组开展了关于“高中政治教学”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本校的高中生,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收集到324份有效调查数据。另外我们还对很多调查对象进行了实际的走访调查。之后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课题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一、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方面
(一)学生对政治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在“你喜欢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吗?”的问题中,被调查的324个同学中177人回答“喜欢”,占54.6%,有41.6%共135人的学生回答“还可以”,回答不喜欢的仅有12个学生。通过数据我们相信学生还是喜欢政治,我们老师觉得挺欣慰的。
(二)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发现问题,在调查学生反映当前思想政治课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被调查的324个同学中回答“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 有205人选择占63.2%,“教材文字枯燥理论与现实脱节” 有94人占29%,“任课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 有62人占19.1%,“学生与教师有代沟沟通交流困难”有48人占14.8%。回答“老师课上所列举的话题是否能激发你学习探究的热情?”的问题中,回答“偶尔、有时”有164人,占50.6%。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随着新课改推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情况有所改观,但当前很多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政治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不用考虑学什么、为什么,只需要在下面认真听讲,抄写笔记。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文字性的概念原理,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学生学到的都是表面化的东西。他们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导致学生产生认识偏差,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是一句空话。 我们要通过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尝试探索思辩性话题的教学模式,进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二、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要求方面
        (一)要营造启思激辨的政治课堂
        在调查学生“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话题”、“你觉得具体什么样的话题能激发你学习探究的兴趣?”中,这两个选项均为多选项,主要从思辨性话题选择的原则(娱乐性、思辨性、时政性、共鸣性)和话题内容(生活、时政、影视明星等)设计,从调查中我们看出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话题都比较感兴趣,倾向于发在学生身边或直接与生活有关的事例,以及社会的时政热点、新闻焦点的事例和娱乐现象,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这些创设话题情境,创建思辨性课堂,激发话题的思辨性、共鸣性,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吸引课堂,减少上课打瞌睡的现象,教学实效就会提高。   
        例如,教学“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笔者事先要求学生调查木兰溪,根据对母亲河木兰溪变化的所知所感,做成报告,进一步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家乡经济的发展。我设计了“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环境”,的思辨性话题。学生带着这个话题调查、查阅相关材料,真切感受到曾经水灾频发、让百姓谈溪色变的地方,蝶变成生态“绿心”,一座融合了人居、商务、文化娱乐、综合服务等功能的新城正慢慢崛起。木兰溪治理20年的实践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和家乡经济的发展。接着,上课时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质疑、分析:我们莆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无冲突,为什么?要经济还是要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能不能统一?如何做到二者的协调?保护母亲河你做到了吗?你有无乱倒垃圾?你低碳了吗?
        这样通过话题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乡土气息中探讨一个个明确的思辨性话题,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课堂的活动思辨探究,大家发现在资源紧张的今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确实存在矛盾,但这一矛盾不是不可解决的,我们要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力。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要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以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我们个人更不能当旁观者,要付诸实践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在这样启思激辨的政治课堂中能够将学生的眼光从只看课本,转向看到家乡、看到国家、看到世界并反思自己,也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学科素养。
        (二)思辨性话题教学中需要理顺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开展思辨性话题教学时,要处理好几对关系。1、存异与求同的关系。思辨能力既不是一味地否定,也不是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鼓励大胆质疑和对问题的思辨,即“存异”。其中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比较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看法和书本知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即“求同”。2、单一评价和多元评价的关系。传统的单一只注重知识、概念的评价已不能胜任。教师更要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对话题的分析、推理和思辨的过程,结合他们情感态度上的积极性,思维的逻辑性等做出评价。这种注重全面性、过程性、差异性的多元评价会逐渐引领他们独立思考,关注生活,勇于发言,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反思体悟,从而不断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平   基于高阶思维的思辨性话题教学实施策略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09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3、王成启 思想政治课的思辨美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6、12
 




        【本文系福建省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思辨性话题教学研究”(立项编号PTJYKT19015)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