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32期   作者:郭刚
[导读] 对于素质教育而言,通过应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
        郭刚
        云南省楚雄紫溪中学   657000
        摘要:对于素质教育而言,通过应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相比传统单一方法有着显著优势。在信息课程中进行应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项目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引言
        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只是单刀直入地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技能操练,创设的教学情境也略显生硬,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少兴趣,也少有自主思考的空间,而这种针对某一技能的单一操练,实际上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做出改变,而项目式学习则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所谓项目式学习,主要是指针对一个即将被完成的任务,在规定时间中,满足特定目标工作的学习掌握。从概念部分来看,项目式学习和传统教学模式差异化非常大,主要是给学生进行项目分配,让其扮演一名生活中常见的工作角色,依靠任务研究,逐步完成问题处理,得出最终结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重要载体,教师结合教学活动的情况,促使项目式学习能够和教学活动全面结合,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时候,对学到的知识全面融合,逐步提高自身探究能力。
二、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缺乏,内容过于陈旧
        当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就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缺乏兴趣,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过程中。加上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内容过于陈旧,无法实现高效教学目标。教师讲述的信息技术往往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教师觉得身心疲惫,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学习价值。
        (二)信息技术教学交流实践、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重中之重,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将信息技术理论应用到技能实践中,解决计算机编程、软件应用面临的问题。但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缺少课堂实践训练环节,也缺乏课外网络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师生之间的“1对1”互动交流很少。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也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较少对其进行课堂学习、专业技术实践的评价,得到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结果不客观。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创造与真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带来动力。例如,在下面的《认识FLASH》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营造了一种氛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情绪,鼓励学生扮演环境动画设计师的角色,并使用鼠标为鸟类营造绿色美丽的家。在绘画之前,学生想象一个美丽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例如,树木,太阳,鸟类,蓝天,白云等,从而引出今天的课堂任务,为鸟儿的家添上树林这一主题,从而扩大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首先演示几种绘制树木的方法,介绍诸如直线,椭圆,矩形和画笔等基本工具的使用,然后为学生提供快速的半成品学习资源,以供学生继续创建树木。树木绘制好后,明显地看到鸟儿的家园变得美丽起来。学生很高兴看到他们的辛勤工作为这只鸟的生活带来了改变。这时,老师指导学生帮助鸟类改变生活的天空,形成了“让鸟儿在晴朗的蓝天白云下自由飞翔”的主题。让学生选择适当的工具,将天空背景进行更改,并添加日光等元素。
        (二)开展探究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尝试,需要集思广益,开动大脑,对以往所学旧知识内容和新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借助旧知识有效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究的能力,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中学习了一个Excel表格制作之后,将会对其指标功能进行思考,此时教师要求学生运用Excel制作成绩单,学生将会对加和函数功能进行有效探究和分析,并能够使用平均值计算出平均成绩。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能够将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并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有效迁移到Excel表格制作中,在提升迁移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努力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
        (三)优化细节,加强学生实践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优化其指导细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理调整引导策略和实施环节,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做到“放手做”“可控性”的组织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发挥监督者、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学生正确的实践方向,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如在《VB的可视化开发环境》一课的教学中,这是关于可视化开发环境的窗口布局等概念及方法的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清晰的了解“VB”的三种工程模式,笔者采取动手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VB”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并结合相关的微视频进行观看学习。考虑到学生个体在常用控件的使用和对象属性的设置方面存在差异性,对此,笔者及时调整引导方式,采取评讲、纠误的方法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知识内容十分抽象,早期教师在教学时,由于应用的方法存在缺陷,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未能达到预期。为此,教师就可以尝试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整个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其自主按照要求,逐步完成各个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将以前学过的信息知识融会贯通,有效解决眼前的问题,以此加深认知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会得到大幅度提高,也将为其未来的个人发展带来了诸多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敏燕.项目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汤向东.基于项目的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数字教材·数字化教学——第四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案例集[C].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2019:5.
[3]张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应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Z4):64-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