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江斌
中元国际(上海)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135
摘要: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迅速有力地掠过中国,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现行公共卫生体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就当前医疗建筑规划设计提出有效应对措施,以便冷静处理未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关键词:新冠肺炎;医疗建筑;设计
前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了一年多。在疫情期间,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原来的数倍甚至上百倍。但在整体医疗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突发性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一些不具备传染病医院使用或改造条件的普通医院仍需关闭。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的影响,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设急救医院。如何在疫情期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利用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传染病医院的特点
由于传染病医院接待的多为烈性传染病患者,传染病医院设计对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有更高的要求,全部科室需严格遵循“三区两通道”设计原则。其中,“三区”指将医疗区明确划分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排风系统独立设置,空气压力等级递减顺序及人员单向流线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之间需设置缓冲间或特殊双层传递窗,以达到避免交叉感染的目的。“两通道”即设置独立的医护通道及病患通道,医患流线及出入口完全独立,可有效减少医患接触时间,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在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设区的市均设立有一所功能较为齐备的传染病医院,但纵观各地的传染病医院,经营惨淡者不在少数,许多传染病医院在谋求转型或与其他医疗机构整合,以支撑传染专科的生存。之所以发生该种情况,是因为传染病医院医疗结构较为单一,仅防治少数传染病,而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公共卫生条件转好,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在正常情况下,全国各地的传染病医疗任务均不饱和,医疗资源供大于求。若为应对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扩大传染病医院的规模,会对医疗资源产生极大浪费。故而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具有更多的改造可能,具备更高的转换率,才是可行之法。
2优化提升医疗建筑规划设计
2.1在城市规划层面预留应急场地和设施
公共卫生应急场所和设施的计划应当与现有医疗资源相吻合,结合各市医疗卫生状况,提前预留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场所和设施且预留场地需要靠近医疗设施,方便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周边医疗资源和基础设施;体育馆、展览中心等公共设施也可规划为公共卫生应急设施,并提前考虑“平疫转换”的需求规划设计阶段。
2.2各地将建设定点治疗医院
根据不同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提前规划确定各地区的定点治疗医院,需要全面考虑救治医院的位置和规模,实现城区全覆盖,与此同时,还应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使其能够及时高效地提供医疗服务,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不断健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等相关规范;现行规范对重点救治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乏具体规定。因此,有必要根据医院建设的特殊性,进一步明确医院建设的规模和相关指标要求,以促进治疗医院在设计层面的落实。
2.3医疗建筑规划设计保留隔离医疗区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区
医疗建筑的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场所和设施,并根据医院广场、绿化或开发用地提前留出空间。需要在原来医疗、后勤、科研、教学等区域的基础上,在特殊情况下应设计隔离医疗区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区。在医院的规划设计阶段,要提前做好水、电、暖的供应和洗涤、消毒、污水的处理,如日本赤坂红十字会医院广场的设计。
2.4医院总平的规划设计
北京“小汤山”等医院,均是在疫情爆发后,于疫情爆发城市择新地,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在极短时间内兴建的应急传染病医院。兴建此类传染病医院虽然能及时高效地遏制疫情蔓延恶化,但其仅适用于少数重点防护的疫情爆发城市,不适用于各地效仿。因该法需在短时间内耗费极多人力物力,若疫情多点爆发,社会各界难免疲于应对。在疫情过后,由于各种原因影响,北京“小汤山”医院被长期闲置,并于闲置数年后被拆除,十分浪费。
而以“平疫结合”模式规划医院总平,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才是更为经济而长远的解决方式。
医院在建设初期一般仅设置部分运营所必需的科室,在运营过程中院方根据医院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补充其余科室或扩大科室规模,所以大部分医院在总平规划阶段均会预留发展用地,以备新建足够的医疗用房,完善医院整体功能。
为疫情所新建的应急医院可利用医院发展用地进行建设,既符合医院规划选址条件,又可节约用地,还能共享已建医院已有的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资源,在疫情结束后,应急医院可改为传染病专科或其他功能科室,能有效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更符合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诉求。若考虑将医院预留发展用地作为应急传染病楼建设的备用用地,则在总平规划时,需将预留用地布置于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并使预留用地远离核心医疗区域且临近医院的污物出口,缩短预留应急用地对外的出入流线,减少对医院主医疗区的影响。
2.5加强医院区域的环境安全
透过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难发现,医疗建筑规划设计正努力朝着绿色、高效、信息化发展,同时,还应创造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广大医务人员和就诊人员的生命安全。
2.5.1尽量减少院内人员聚集
(1)推广和普及预约挂号系统
要加大线上预约挂号系统的普及力度,让医院把挂号处和自助挂号机放在城市空间的前面,方便市民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因非医疗需要进出医院的人数,减少院内人员密度,降低交叉感染概率。
(2)有效提高预检分诊能力
当前,医院单独设计的发热门诊利用率相对较低,定位存在偏颇,鉴定困难。患者通常直接进入急诊室或门诊区域,尤其是不明原因暴发时,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多层次的预检和分诊可以有效分流患者,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比如,在医院前门、门诊、急诊、病房主要入口进行预检分诊,需要第一时间将患者分流到发热门诊进行相关治疗。
(3)不断优化候诊空间
门诊部一般按科室划分,同时设计集中候诊区,所以每个科室候诊区也是医院人流密集的地方,感染风险高。今后候诊区的设计需要考虑实施多次候诊的模式,候诊空间进行适当的分区设计,尽量减少人员密度;同时可以为医务人员设置专门的通道,切实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从而有效减少医院感染风险。
2.5.2加强医院易感染区的技术保护措施
(1)不断完善建筑内部的气流组织
在通风空调设计中,通过有序的压力梯度来控制气流方向。不同污染等级区域压力梯度的设置需要满足气流定向气流组织原则,确保气流从洁净区流向半污染区,再流向污染区,防止洁净空气与污染空气之间的交叉,有效降低相互感染的可能性,阻止病毒传播。
(2)科学选择清洁度高的卫生间洁具
公厕也是重点污染区,因为此处是病人排泄的地方,其中小便器、大便器等设备应配备感应或脚踏开关,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直接接触。同时,应首选清洁度高的卫生洁具,避免残留污垢引起的交叉感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使医疗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是建筑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从总平面规划到个性化设计,建筑师可以从预留合适的开发用地开始,运用模块化的建筑设计技术进行设计,使更多的医疗建筑易于改造和应用于各种紧急情况,帮助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奇帆.疫情下对中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改革的建议[EB/OL],2020-02-11.
[2]辛衍涛.疫中思考:面向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医院建设需求[EB/OL],2020-02-29.
[3]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2014[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4]杨海宇.北京市医院建设“抗疫设计”的15点建议[EB/OL],2020-03-04.
[5]邓琳爽.从医院规划设计的角度看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应急[EB/OL],202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