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规划中标准病房的设计类型简析---对比三种不同布局的标准病房的设计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月1期   作者:刘少婷
[导读] 医院标准病房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休养的空间环境,其设计与布局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及核心竞争力颇为重要。
        刘少婷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433
        摘要: 医院标准病房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休养的空间环境,其设计与布局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准及核心竞争力颇为重要。本文对于卫生间内置,中置,外置这三种不同布局的标准病房,分别从规划布局特点,医疗流程,立面效果,建筑结构等方面,阐述其优势和劣势,并结合实际项目案例,分析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医疗项目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 标准病房 卫生间内置式 卫生间中置式 卫生间外置  次级护理站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和发展,医疗设施逐渐成为建筑市场的重点与热点,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所和境外设计咨询公司开始大量参与国内的医疗项目,同时也有一些国际医疗团队进驻中国,参与医疗项目的管理和运营,带来了国际尖端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设施建设经验,向人们展现了在先进设计理念指导下的优质治疗环境与服务,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住院病房的设计与发展方面。      作为医院住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病房是住院患者在医院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其设计直接影响到患者的体验和感受,同时也会涉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习惯,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情况。根据国外医疗设计所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循证设计”等指导原则,病房的设计应该做到:首先要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治疗空间,其次“需满足患者家属,访客,护士,住院医生,以及其他医疗服务人员,教学人员等各种相关群体的使用需求,最后还需将提高病人安全性以及减少医疗失误等现实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1]
        一般来说,国内三级医院的一个住院护理单元约40-50床,近年来新建医院的病房设置均以双人间为主,辅以少量单人间,三人间和1-2间VIP套房,且均采用病房自带卫生间的模式。根据卫生间位置的不同,病房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卫生间内置式,卫生间中置式,卫生间外置式这三种基本的布局模式(见图1)。

           图1
(一)卫生间“内置式”病房
        此种类型的病房布局模式,类似酒店标准客房的形式,每间病房自带的卫生间靠内走廊布置,一个柱跨内的两间病房背靠背布局,卫生间共用管井。目前国内的医疗项目中比较常见。
        “内置式”病房的卫生间沿走廊布置,病房入口处的通道作为玄关,形成一个缓冲空间,可减小廊道噪声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同时视线上有所阻隔,对患者的私密性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个入口通道纯粹作为交通空间,占掉病房约4平米的空间,不能最大化利用室内空间。
        从医疗操作流程上看,“卫生间靠走廊设置,做卫生清理的时候可以减少对病人的影响,但弊端是阻挡了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直接有效的观察,并且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行走路程,病房入口与卫生间入口位于同一个区域,易造成拥堵现象。” [2]为减少卫生间开门对病房内交通及病患的影响,卫生间的形式会根据实际项目的情况做一些微调,例如会将卫生角外墙设计成斜切角的形式(见图2)。

                   图2 标准病房平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
        “内置式”病房的布局,可以保证建筑外墙最大程度用于采光,亦可给予家属更大的休息空间。此种模式的病房楼的外表皮造型可以灵活处理,设计手法受平面布局的影响较小。
        采用“内置式”病房的住院楼,结构柱跨一般为8.4米-9.0米的模数尺寸。综合考虑结构梁高,建筑造价,地库停车位尺寸等多重因素,国内医疗项目多采用8.4米或8.7米的柱网结构,少数旧医院改造项目中也会出现7.8米的尺寸。笔者团队参与的项目,在建筑成本允许的前提下,一般会建议业主采用9米跨度的柱网,适当提高病房的舒适度。
(二)卫生间“中置式”病房
卫生间设置在两间病房的中间,又被称为“嵌套式”病房。这种布局模式中相邻两个病房的卫生间,南北向叠置,被夹在病房中间,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病房空间。此种病房类型在国外的医疗项目中比较常见,但国内医院采用较少,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国情不同,医生和患者的使用习惯不同,以及文化差异。(见图3,图4)
 
        事实上卫生间“中置式”布局的病房,对医疗护理更有利,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观察病人的最大视域范围,减少医护人员到达病床的步行距离。而且还可以在两个病房中间靠走廊处,设置一个内凹式的“次级护理站”,这一新型的护理理念也是逐步由国外传入国内。“次级护理站”带有观察窗,并且可以设置储存柜用于储存药品或一次性用品,这样一来护士就不用反复在病房与库房之间穿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库房的面积。(见图5)

   图5 “中置式”病房三维视图
        “中置式”病房的另一个优势是对于病床调剂的灵活性,由于没有卫生间开门等限制,便于增加床位。
        建筑外立面受“中置式”病房的影响不大,也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采光。但还是需要考虑靠外墙的卫生间的外立面处理手法,可以结合病房开间,用一些虚实对比的手法。
        从结构方面看,“中置式”病房的开间较大,一般采用9.3米或9.6米的柱网,由于国内项目基本是混凝土结构,带来的问题是结构梁高较高,对建筑净高有一定影响,同时增加建筑造价。
        卫生间中置,在双人间或三人间病房,卫生间开门无法避免地会朝向其中的病床,有时候使用者出于“风水”的考虑,抑或是心理感受的角度,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布局方式。笔者参与的项目中只有两所医院采用了“中置式”病房,其他的都是“内置式”。
        以树兰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总共配置2000床,分三栋住院塔楼,每个护理单元设置有5个单人间,10个双人间, 8个三人间,1个套间,总计50床。前期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团队和院方进行了大量沟通讨论,最终院方决定采用“中置式”卫生间的标准病房,柱跨9.3米。但在扩初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受规范所限,卫生间水管井必须靠走廊设置并开门,“次级护理站”未能落实(见图6)。
 
图6 标准病房三级流程平面图及室内三维图 ,树兰国际医学中心
当时项目中还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标准层病房和下层ICU单间病房的管井对位。主住院楼三层和四层为重症监护病房,五层及以上为标准病房。上层病房采用“中置式”布局,管井靠走廊侧设置,下层的ICU单人病房,应使用方需求将每个柱跨内的相邻两间病房保持连通,便于医护人员的监护观察,因此最初的方案设计中ICU单人间的卫生间设置靠外墙,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上方“中置式”卫生间的管井,和下层“外置式”卫生间的管井无法对应,最后的解决方法是将ICU单人间的卫生间尺寸稍坐压缩(不用设置淋浴间),依然做“中置式”布局,排风井和水管井拆分开,必须开门的水管井靠走廊设置,排风井靠外墙设置,这样可以做到上下层对应。
        (三)卫生间“外置式”病房
        区别于“内置式”病房,“外置式”指的是卫生间靠病房外墙设置。此种布局模式下,护理区设置在房间靠走廊一侧,靠近观察窗和病房入口,便于护士观察,同时利于医护人员进入房间操作,缩短了护理路径。此外,门口位置较宽敞,利于推床转运及设备进出。但由于入口区域缺少缓冲空间,对于减少走廊上的噪音干扰不太有利。此外,由于卫生间靠外墙设置,减少了病房内公共休息空间,卫生间的清洁需要通过病床,可能造成病人二次感染。(见图7)

图7 卫生间“外置式”病房实际案例
        “外置式”病房中的卫生间,虽然其本身可以做到自然通风和采光,但却占据了外墙的大部分,减少了病房的自然通风和采光。而自然光是人们感受时间变化的重要信息,对人体生物钟及睡眠、情绪、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对于患者来说,充足的光照有助于病情恢复和治愈,故而此种布局模式在国内外的医疗项目中都较少采用。
        卫生间靠病房外墙设置,对于建筑外立面的限制也较大,卫生间部分不适宜设计过于通透,即使是从建筑整体角度考虑,需要设置大面积玻璃面,也需要设置背衬板或衬墙,外观效果上需要仔细考虑卫生间开窗和病房开窗的比例关系。
        “外置式”病房的柱网尺寸可以和“内置式”病房一样,一般采用8.4米-9米,由于卫生间占用开窗面,为保证病房的采光量,一般建议卫生间宽度不要超过病房开间的1/3,因此柱网开间需要适当增加,或者尽量压缩卫生间的开间尺寸。
通过上文的分析比较,不难看出三种病房布局模式,前两种较多被采用,其中的“内置式”是国内外最主流的布局模式,“中置式”更多出现在国外的医疗项目中,国内目前还在尝试使用的阶段,相对来说,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的接受度稍微高一些。而第三种的“外置式”在目前的项目中已经很少被采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用者对医院病房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布局,提升患者的舒适度体验,提高医护效率,加强对病患的护理水平,同时兼顾对患者的私密保护,都将是未来病房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中美医疗建筑住院病房设计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库, 陈谦 2012年      
[2] 中外医院普通病房卫生间布局模式比较研究, 《中国房地产业》, 王洪旭 蔡志昶 2018 第02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