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张丽婷
[导读] 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从收集、解释、整理、归类到运用,学生需要做好每一个环节
        张丽婷
        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九龙完小
                                        
        摘要: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从收集、解释、整理、归类到运用,学生需要做好每一个环节,他们就能够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但如果学生只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培养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他们需要让学生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需要为学生精心设计问题;需要有效利用微课;还需要为学生组织实践活动。
        关键词:阅读能力;有效培养;小学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为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阅读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的阅读效率就能够有所提高,也因此能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为了完成这一项基本任务,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做才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本文就是笔者思考的结果,笔者提出了以下五种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感知课文
        丰富的感性认知能够深化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在课前促使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也需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而带着一定的基础走进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中去。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阅读教学工作。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学生要想深刻地理解该篇文章,他们就需要搜集两方面的资料,一是双龙洞这一景观的资料;二是游记这一体裁的知识。因而在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会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进行资料的搜集,并且将所搜集的资料和自己即将要学习的文章结合在一起。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文章内容有着初步的感知。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游记是旅游中所见所感的记述,他们就可以对应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文章中去,看是否符合要求。再如游记以叙述为主要表现方式,也会用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他们就可以在文章中去寻找相对应的语句。这样的话,在课堂上展开该篇文章的学习时,学生就能够有着自己的想法,笔者就可以给学生留出空间,促使他们进行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有效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朗读,深入理解课文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这一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来的,也给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带来了思路。教师要想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他们就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课文内容。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重视朗读活动,并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例如:在进行《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古诗的课堂教学之前,笔者就会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以及该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就会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进行古诗内容的深入理解。此时为了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笔者就会让学生想象自己与最亲密的人别离时的场景。除此之外,笔者还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迷蒙烟雨的别离场景,就如同诗中描述的“寒雨连江夜入吴”那样,旨在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此时学生的情感就能到位,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沉浸其中,也对作者在古诗中的描写有着深刻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问题,进行信息整合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学生的阅历有限,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很有可能遇到困难,进而影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结合课本内容来进行问题的精心设计,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信息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呈现问题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对多媒体进行利用,促使学生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例如:《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还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是需要学生进行理解的。但对于缺乏阅历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则更想知道的是巨人的花园中有哪些可以玩耍的地方,为什么能够吸引小孩子。此时笔者就会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巨人赶走孩子们之后的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花园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2、在孩子们到来之后,花园里又有了春天。你们从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呢?由此引导学生去体会分享的意义。在呈现问题的时候,笔者就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花园前后的对比图片和视频,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探究改变的原因。除此之外,笔者还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很多生活中分享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将在该篇童话故事中获得的感悟进行整合,进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四、有效利用微课,总结所学知识
        在“大语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有一个开端。在此前提下,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此时他们就需要对微课进行利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前者加以继承,对后者加以改正,进而有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例如: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能够从中获取汉字、妙词佳句、写作方法和技巧、人生哲理等诸多知识。但学生的记忆力有限,在课堂外进行复习和巩固的时候就很有可能有所遗漏。此时笔者就会利用微课来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笔者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将同一偏旁的汉字整理到一起,将同一体裁的写作技巧整理到一起。这样的话,学生日后阅读完成之后,也能够将获取到的知识进行总结,由此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以致用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促进学生对所积累知识的学以致用,这样他们才会对其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进而让所组织的实践活动具备趣味的特征。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有着极高的参与度。例如:《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文章有着紧凑而又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将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阅读教学的时候,笔者就会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学习,并且使他们受到熏陶。不仅如此,笔者还会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促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此时笔者就会为学生布置采访的任务,要求他们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去进行采访,了解其为祖国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将答案进行整合,并且制定一份计划书,说明自己该如何去热爱祖国,此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得到了培养。接下来学生就需要将计划书上的内容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总而言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未来要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立足,他们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不能随时随地跟在他们身边对他们进行帮助。因而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任务,并且努力地研究有效的培养策略,促使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韦燕.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4):4.
        [2]杨映堂.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17(04):144.
        [3]程嫔.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7(01):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