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发表时间:2021/3/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杨永慧
[导读] 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担负起感恩教育,这一富于深层意义的教学任务
        杨永慧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担负起感恩教育,这一富于深层意义的教学任务。在研究活动中,我总结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下:借助文质兼美文章,启迪学生知恩之心;开展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创设情境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进行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记录学生的感恩心得。
        关键词:语文课堂;感恩教育;方式方法
        感恩是人类一种美好的精神品质,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担负起感恩教育,这一富于深层意义的教学任务,把语文知识传授与感恩教育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让感恩春风化雨般吹进孩子们的心里,使他们知恩、感恩,从而爱人类、爱社会,拥有博大的胸怀。在研究活动中,我总结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如下:
        (一)借助文质兼美文章,启迪学生知恩之心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恩”丰富多彩,这主要体现在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本身。《邓稼先》记叙了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光辉事迹,这是祖国之恩。《荷叶母亲》抒发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怀念我的母亲》作者彭德怀通过对母亲琐事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这是父母之恩。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读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这是自然之恩。《昆明的雨》和《乡愁》抒发了对自己故乡的眷恋、热爱与不舍,这是家乡之恩。《藤野先生》表达了对自己恩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送东阳马生序》里描述了对老师的渴求和敬重,这是师长之恩。《驿路梨花》叙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这是社会之恩。
        这些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本身就能开启学生感恩的心门,我也适时地拓展它的外延,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精美的课外篇目和作品,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多读多诵,自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参与性等基本特征。借助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七年级下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中,我设计的目标为:让学生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围绕这一目标,我首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同学们反思:自己平日的所作所为算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吗?接着,召开专题讨论会,形成班级“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从欣赏公益宣传海报入手,谈谈自己对孝文化的理解,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公益漫画创作;布置爱心作业,回家为父母或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孝亲之事,例如为长辈送几句温馨的祝福,讲一个开心的故事,做一些家务,支持长辈的爱好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学们不仅仅是种下了孝亲敬老,感恩父母的种子,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课种子浇水、施肥,让它在自己的心里茁壮地成长。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的确是一个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又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桥梁,运用得好就能事半功倍。
        (三)创设情境课堂,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教师的积极作用。精心设计的课堂中,情境的创设,语句的品析,动情的朗读等等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渗透感恩教育。
        在讲授《邓稼先》时,当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用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效祖国时。

我又适时地列举出感动中国的“英雄机长刘传健”、“排雷战士杜富国”等等,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祖国育我成人,我以刻苦奋斗回报祖国的感恩之心。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讲授《木兰诗》时,为了能让同学们尽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木兰对父母的孝,对国家的忠等优秀的品质,我声情并茂地诵读了这首诗。同学们马上就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感受到木兰主动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表现的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感恩,更是对国家的忠诚。
        在讲授《老王》时,就以“抓住词语、读出韵味、读出思考”统领整个教学设计。尤其是抓住老王最后一次见作者时的外貌描写“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正是这样的老王,拖着骇人的病容,为作者送来了香油和鸡蛋,来感谢作者对他的关怀。这是多么善良的老王,他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和感恩。这种对于语句的赏析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得到感恩教育。
(四)进行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记录学生的感恩心得
        写作是语言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语文教师自然不会疏忽这样一个契机去渗透感恩教育。
        如果说,结合课本和活动的知恩感恩,只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表层,那么,我们还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写作途径,让学生把积压于内心的,想要表达又难以表达的感恩情怀尽情地释放,把感情升华到报恩的境界,把对各个层面的感恩之情流淌于笔尖,更好地收获感恩教育。
        现代诗《荷叶母亲》的作者冰心,用荷叶护莲、雨打红莲等场景,象征了母亲在人生的风雨中对儿女的呵护与爱。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仿写诗作的最后一节:“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同学们以动情的笔触,温暖的语句书写了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鼓励同学们撰写日记回味恩情。由于。当代的中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童年生活已变得不再缤纷多彩。日常的生活都被上课、补习、特长学习等所占据。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点滴的小事、亲人的呵护、朋友的关爱和社会的关心,都缺乏必要的关注。在此情况下,应大力提倡学生多记日记,记录身边点滴的小事,促发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诱发他们的报恩之情。
        感恩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把语文课本作为载体,语文教师既要做好“授业”工作更要“传道”于学生,应该心中有道,善用课本,精心钻研,以生为本,发挥才智,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这样一定会让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厚重,更又情怀,不负教育者的使命。
        研究结论:由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实践方法。学生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的感恩教育,能够增强自己的感恩意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八、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不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教学中为讲感恩而感恩,没有寻找好教材和感恩渗透之间的切合点。另外,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缺少操作性,形式大于内容。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潜下心来研究教材,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注重活动设计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唐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7(5).
        【2】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J].小学德育,2004(8):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