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幼儿园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工作深化改革的大力落实,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品质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所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随之进入到广大幼儿教师视野之中。为此,文章就在探明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基础上,从注重教学导入工作,实现幼儿传统文化的情感召唤;强调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合作,为幼儿搭建传统文化体验平台;突出“双主体”总结与评价作用,力求幼儿形成主动认知传统文化的意识三个方面,将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做出明确的论述。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品质已经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也随之成为广大幼儿教师的重点关注对象。为此,文章就立足此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能够为广大幼儿教师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角度出发,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无疑是根本目标与根本目的,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广大教师无不将此视为核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正是让幼儿感知如何正确待人接物、体会他人的情怀,进而在行为举止和文化素养上能够得到同时提高,这显然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更诠释出了幼儿园教学工作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2.为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提供极为理想的载体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待人接物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怎样去完善自己。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广大幼儿也处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最初阶段,全方位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作用显然是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之关键所在,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能够为全面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打造一个理想载体。
二、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传承与弘扬的路径
1.注重教学导入工作,实现幼儿传统文化的情感召唤
就幼儿积极参与各项知识与技能的必然条件来看,兴趣无疑是根本前提,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传承与弘扬显然也不例外。在这里,我认为通过理想教学情境的创设显然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因为此种形式的教学导入过程可以实现幼儿传统文化的情感转换。以《语言教学-我的好朋友》教学为例,在开启该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先要向幼儿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作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铺垫,即:“相信每一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么大家能不能在老师挡住自己好朋友的脸情况下,将其辨认出来并与他打招呼呢?”由于幼儿普遍认为自己与好朋友之间能够有着很好的默契,所以这一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随后,邀请“小演员”们到教室外戴上面具等候,随即逐一进来让幼儿辨认是谁的好朋友,并与之进行亲密无间的打招呼,最后教师则要根据幼儿“猜”的结果和打招呼的过程,引导幼儿能够意识到加深与好朋友的了解至关重要,同时交往更多的好朋友更是非常重要,今天就来学习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好朋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如此。随后向幼儿播放一则古人是如何与好朋友交往的短视频,帮助幼儿加深关于朋友交往的重要性认知。这一过程显然让本课的主题顺利引入进来,为幼儿创设出了理想的游戏情境和文化情境,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也由此被激发出来,并从中会喜欢上传统文化,这显然也为新课阶段更好地像幼儿渗透和体验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强调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合作,为幼儿搭建传统文化体验平台
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显然是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幼儿主动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强调幼儿教师的互动合作自然能够为幼儿搭建起传统文化体验平台,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加趋于理想化。以《弟子规》篇一的教学为例,在进入到“新课教学”教学阶段后,要随即向幼儿提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互动话题,带动幼儿去主动进行思考,由此确保幼儿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保持,即:“小朋友们想知道古代人平时是怎样的做事情的吗?哪位小朋友能说一说呢?”。由于小朋友们很少有渠道去了解古代人做人和做事的方法、原则,怎样就为幼儿带来了一种向往,并且通过问题去启发幼儿,如:“如果我们在幼儿园或游乐场遇到自己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等,随后鼓励幼儿踊跃的说出来,在幼儿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要鼓励其他幼儿根据自己日常的生活经验去说出不同看法,教师也要将自己的观点与幼儿积极分享,形成幼儿之间和幼师之间的观点对弈过程,进而为幼儿掌握礼貌的打招呼这一重点提供有力的指导,并且让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能够渗透到幼儿内心之中。在此之后,教师还要为幼儿搭建一个交际场景,鼓励幼儿分饰角色,在不期而遇的情况下主动和小朋友去打招呼,让彼此去感受有礼貌的打招呼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说出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平台,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指导,这一过程显然为幼儿搭建起了传统文化认知和体验平台,幼儿在体验过后也会更加偏重于继续了解和将其传承和弘扬。
3.突出“双主体”总结与评价作用,力求幼儿形成主动认知传统文化的意识
众所周知,幼儿真正做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具备该意识,而意识的形成往往需要来自于教师的总结性指导。因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开展“双主体”总结与评价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以《社会活动-可不可以》教学为例,在课堂进入到收尾阶段后,教师先要带领幼儿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言行是可以的,哪些言行是不可以的,其原因又是什么,并根据幼儿所说进行完善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这样不仅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课上学了什么,更能够感受到传统的礼仪可以让自己和他人的内心更加愉悦,为幼儿在无形中起到了行为规范作用。随后,教师要根据幼儿课上的一般表现和学习成果做出点评,其目的就是要让幼儿知道课上究竟学会了什么,哪些方面还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园期间和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文明礼仪,同时将切实可行的巩固与强化方法交至幼儿手中,这显然也在无形中起到帮助幼儿主动认知传统文化的作用,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种主动认知传统文化的意识。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幼儿针对课上活动全过程说出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在今后课上想要怎样学,这些自然是幼儿形成主动认知传统文化意识的有利条件所在,更是全面促进传统文化在幼儿教学中有效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到认真听取幼儿的想法和需要,更要作为今后教学设计的基本侧重方向,力求幼儿园教学活动能够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综合以上论述观点可以看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其意义所在,更要做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要明确具体目标,并在教学内容和手段的选择上做到高度合理。基于此,广大幼儿教师在今后教学科研工作中,还要将上述论点不断加以深化,以此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若微.分享我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相融贯通的经验——用蒙台梭利教学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16).
[2]张玉凤.幼儿园传统文化有效开展——礼仪教育案例分析[J].好家长.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