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乐
黔江区黎水镇中心学校 重庆市 黔江区409031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广大教师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物理学科教学之上,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做出了多方调整,效果可人。但根据实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解题期间的思路比较模糊,且解题效率低下,其根本原因则是教学中并未过多强调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巧妙运用,严重阻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对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做出详细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论述,供给实践教学以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
引言
初中时期是学生正式接触物理的初始阶段,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解题习惯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与改进,除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应使其具备足够的实践运用能力,在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更好的帮助学生把控课程重点、找出解题思路,应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整体解题过程做出科学的引导,使其从中总结更高效的解题方法及技巧,提升其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一、精度题目,明确解题思路
读题、审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步骤,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中找出已知条件、隐藏条件,并明确所需求得的物理量。该环节是否合理有效,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否清晰、流畅,能否精准找出解题的关键突破口。为提高学生的审题效率,使其在题目中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可让学生采取画图的方式进行辅助理解,这种方法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效用尤为明显。
在完全清楚题意之后,则需要提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找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并挖掘其中的隐藏条件。如在某一物理题目中存在“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一句话,通过深入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体速度不变、动能不变,且所受的力是平衡的。在此之后,仔细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所受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运动速度,并列出相应的公式、算式等求出未知数,计算出最终的正确答案。由此可知,精度题目是明确解题思路的关键所在,必须充分挖掘题目的所有信息。
二、巧妙运用解题方法及技巧
1转化法。物理学科的涵盖面极其广泛,包若诸多微观粒子和宏观事物,有些知识是学生闻所未闻的,很难通过直接测量或计算得出最终的数值,对于这类的物理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转换法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具有显著的优势,可将无法直接测算的物体转换为可直接测算的物体,间接得出前者的数值,从而轻而易举的将问题解决。
此外,对于难度等级过高的物理问题,该种解题方法也同样适用,通过改善学生复杂的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更简洁的思维,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流程,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转换法可用来转换多种对象,如图像、模型等,由于该种解题方法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因而需学生根据实际的解题需求采取最简便的转换方式。
比如,某一物理问题最终需求得大气压的数值,但大气压不能直接进行测量,这时则可以采用转换法。可求得大气压作用下水银柱所受压强的数值,该数值则为大气压的实际数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告知学生大气压与水银柱所受压强之间的等同关系,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加强对其思考能力的锻炼,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独立且高效的解决物理问题。
2类比推导法。类比推导法在探索新事物的时候比较适用。通过仔细观察,使被观察对象与已知事物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将两者进行类比,根据已知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来推导出被探索对象具有的规律。需要注意的是,类比推导法不具有绝对的科学性,结论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这种解题方法贵在具有相当高的思维价值,能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有效锻炼和启发。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采用该种方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比如,八年级物理中“磁场”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由于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仅凭借课本之中的赘述很难让学生完全理解其特征。基于类比推导的物理学习,可让学生利用吸铁石来吸取桌面上的铁屑,吸铁石周围分布的铁屑即为磁感线的形状、以及分布情况。这样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也增进了学生对磁场的理解。
3控制变量法。在某些物理问题中,会存在多种变量,这种情况往往不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解题难度相对较大。针对此,可运用控制变量法将题目中的多个变量转换为单一变量,逐一进行思考和解决,最终求得变量的数值。
比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之间的关系”这一课时中,物理实验涉及到压力、摩擦力、接触面这三个物理变量,可先维持两个变量不变,先从一个变量中寻找规律,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合理有效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是提升学生解题效率及准确性的关键途径。通过精度题目,理清解题思路,并根据题目信息以及解题所需灵活转换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提升其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银.刍议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5):77-78.
[2]陈峰.初中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