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浪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镇初级中学
摘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如果没有利用好课堂时间,则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堂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从“有效设计导入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课堂上的合作、讨论,尊重学生主体”“创新数学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作业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秉承着“一切为了学生”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给予高度重视”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进行改变,切实创新教学策略。下面,本文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有效设计导入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对导入设计加以重视。导入虽然在一整节课中占据着很少的时间,但是却对于课堂教学有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可以为其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因此,在导入部分教师也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兴趣需求,运用多样化的导入方法,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这章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法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课前可以搜集相关的故事,然后讲给学生听,如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很久之前有一个国家组建了一支部队,但是国王和国民都只是会数到9,在统计人数时国王认为不能总是只说到9,于是逐渐开始有了十、百、千这些符号……”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可以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且也产生了一定的好奇心。除了故事导入法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游戏导入的方式,比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最长的一条线,看看哪个学生画得最长。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会发现如果一直画下去的话是画不出最长线条的,由此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如此就实现了有效的导入。
二、组织课堂上的合作、讨论,尊重学生主体
在教学初中数学知识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得生本理念得到更好的渗透,教师需要充分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上的主体。在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环境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模式的运用,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同时,在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尊重,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自信心。而教师则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生进行分组,如将中等生、学困生、学优生分为一个小组,然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合作空间,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去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避免学生在小组中各干各的事,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线段、射线、直线”这节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总结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出示课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要得出探究结果,然后每个小组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探究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很好地掌握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
三、创新数学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作业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业是强化师生课堂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但是很多教师在作业方面让学生陷入了题海战术中,导致学生对于作业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既充分发挥作业的有效作用,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等,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促使学生巩固、内化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探究性作业,比如在教学“轴对称与旋转”这部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与旋转的现象,让学生进行记录,然后在此基础上体会轴对称与旋转的特点。又如,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操作、体验性作业,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运用。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要懂得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更为主动地学习、探究,如此来使整个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健辉.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16):75.
[2]张大中.论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建构[J].教育观察,2017,6(2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