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学251700
摘要:美术这一学科拥有着丰厚的人文艺术底蕴,是弘扬德育教育的上佳途径,也是建构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以自身实际教学经验为蓝本,首先分析整理德育教育的实施现状;接着从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以改进鉴赏课内容、丰富鉴赏角度入手,持续深挖美术作品的意蕴,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锻炼他们手脑合一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德育理念、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标准有了更详细的划分,需要青少年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文化理解的能力,将德育理念贯穿到教学中。身为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通过美术鉴赏等途径大力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建设良好且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收获内心的丰足与滋养。
一、初中美术教学德育理念的实施现状
当前初中美术教学里德育理念渗透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来说:其一是受应试思维影响严重,美术学科长期被社会、教育有关部门、学校与家长所忽视,认为美术只是一门课外兴趣不足以认真学习。这种社会认识导致课时时长不足,前沿性与先进性受到阻碍,不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方式、深挖学科内涵;其二在于课堂模式僵化,没有使用相应教学设备进行视觉性展示,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其三在于教学功利化愈演愈烈,对绘画技法的追逐远超对美术人文的欣赏,忽略了培养高尚审美情操的宗旨;其三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对德育教学理念认识不透彻,因而无法将其渗透进日常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讲授流于表面。
二、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德育理念的研究
(一)善用美术鉴赏课内容,挖掘艺术作品的文化意蕴
笔者认为,美术鉴赏课程是德育教学的上好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植入德育理念,就势必要对艺术作品背后的人文意蕴进行深层次发掘。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需合理优化美术鉴赏的课程内容,为学生积极扩充知识的外延,使他们站在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角度体会艺术作品的时代特性。同时,兴趣是最好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一定要设置匹配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调动大脑因子,搜寻信息并积极解决。
例如笔者在教学《找寻历史的踪迹》一课时,便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川剧变脸”的片段,以及动画《天书奇谈》的片段。
通过生动有趣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对面具这一艺术作品有大致了解。然后将面具概念引出,告诉学生面具是进行戏剧舞蹈、祭祀等活动时的道具,不同颜色与性质的面具代表着不同性格、年龄、职业的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张璀璨名片。
(二)提升学生美学素养,将美术史学观融合教学
美术学科支线众多,具有丰厚的人文意蕴,因此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时,需要摒弃单一且不连续的教学方式,用美术史学观的融合式教学将知识的因果关系相连接,将课本内容置身于时代背景下,分析与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所鉴赏作品的社会背景、艺术家生平与轶事、派别风格,并从时间线上梳理前因后果,发挥教学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动能。
例如笔者在教学《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一课时,便以美术史学观的角度,首先探析东西方艺术起源的差异,进而讨论到建筑体系的范畴。古希腊文明是西方艺术的起点,呈现出写实理性的艺术之风。希腊土地资源贫瘠、四面环山临海,因此希腊人重商重契约,追求理性与神学。东方艺术则自呈一脉,我国文明发源于平原地带,受世代务农的历史影响,艺术作品讲究天人合一,追神而不重形。因此,不论是建筑形式亦或是建筑材料的选用均彰显着不同的文化艺术底蕴。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是石造形制,讲求永恒坚固的美;而我国的诸多建筑,尤其是宗教建筑则更多地采用木造结构,旨在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通过对自然的亲近来表达对“天”的敬仰。此外,从建筑的外观角度出发,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以柱式结构为主要形式,通体颜色大气简单;中国建筑则是繁杂精巧的木质构造,并设以丰富的油漆彩画,呈现出色彩的对比变化之美。通过这种形式语言的差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视野的开拓,更好地完成美术鉴赏的课程目标,继而将德育理念充分发扬。
三、总结
初中学段有着承上启下的特征,是大力培养初中生美术核心素养,植入德育观的重要节点。笔者身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认为要从意识与实践两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法与理念,尽可能扩充知识外延,使学生在充满人文意蕴的教学环境下,品读艺术作品背后的深意与形式。而这种敏感的理解力可能会转换为强大的学习动能,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审美与优良品格。同时,以德育人还能启迪人生,使学生积极面对学习与人生中的困难,这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姚秀桦.浅谈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少年日记,2016.
[2]周永雷.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6.
[3]韩云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