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
杭州市塘栖中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106
【摘要】 单元教学设计强调以单元为整体进行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主题性的特点。实行单元教学切合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新教材实施,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实施单元教学需要确定单元立意,找准单元主线,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以促进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达成。
【关键词】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整合
一、研究缘起:新教材下的新挑战
2020年秋季,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基本依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推广。统编教材打破了旧教材按专题的编排方式,采用通史和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必修部分由《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组成,以通史为体例,避免了重要史事的割裂,增强了历史的时序性和连贯性,更具整体感。但是,新教材在使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内容容量大、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简练且学术性强”[董晓炜:《删繁就简 化零为整——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实施中的整合资源策略研究》,《辽宁教育》,2020年第3期(上半月),第9页。],在课时有限且紧张的条件下,如何扎实有效的完成教学内容且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困扰许多一线教师的难题。在此情况下,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旧瓶新酒:旧理念中的新价值
单元教学理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20世纪80年代后在我国有了较广泛的研究,在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均有运用和实践。单元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对单元内的内容进行再加工或重组,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学习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变化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不断地赋予教学以新内容。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单元教学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意义和价值:
(一)切合性强,利于新课程理念标准落地
新课程标准中蕴含单元教学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给出的关于部编教材必修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的教学提示中提到,“教师在进行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时,要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多种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通过对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整个学习专题的探讨和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7页。]除此之外,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了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概括和确定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这些建议中都蕴含了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为了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推动新课改的发展,单元教学是有必要的。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探究式教学,建议设计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的整体性与网络化,且突出主题,因此,更利于开展综合性的活动探究课程,促使新课程理念中探究式教学的落实。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单元或者几个单元的内容横向或者纵向联系起来,设计出新的主题式学习探究活动,落实课标理念。
(二)可操作性强,利于新教材实施
新教材的有效实施呼唤单元教学设计。部编教材知识全面而丰富,多为一些结论性的语言。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全书共十个单元,共29课,上起距今170万年前旧时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下至当代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巨大成果,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的重要史事。在课时有限、课堂容量有限的条件下,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逐个讲授知识点,进行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将无法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对教材进行内容进行合理的重构与取舍。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主题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在单元整体理念下,根据教学目标单元的主题来对教材进行统筹设计与“二次开发”,才能真正用好教材,让课堂更加高效,促进教师更好的“教”与学生更好地“学”,这也是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另外,笔者注意到,新教材的每个单元的内容仍围绕一个主题编撰,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单元,围绕的主题就是“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贯穿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救亡图存的探索这一主线,这也为单元教学提供了条件与可行性。
(三)综合性强,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这五大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的。而传统的按具体课时的教学设计受限于教学内容和时间,不利于从整体的角度培养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杨进玲,陈新民:《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探讨》,《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9年11期,第8页。]。单元教学需要学生树立知识、能力的整体观念,这样“随着在后续的课中新知识与技能的介绍,它们就强化了学生已经习得的内容,而且也开始与先前习得的信息联系了起来。学生逐渐获得的是有丰富广度和和深度的信息,这在每个论题是分散的、互不联系的课程中通常是发展不起来的。”[ 〔美〕R. M. 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 167 页。
]
另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我们很难在一个课时内真正的落实所有的核心素养,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单元教学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点,用整体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长时间大范围的去规划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以整体的眼光规划教学,可以以单元为单位,确立一个单元里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再通过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宏观统筹与微观取舍,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每一课侧重于一个或者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统筹设计,循序渐进,形成课时--单元--全册的落实体系,争取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扎实推进,真正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实施方案: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单元教学设计也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具体来可以由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组成:
(一)确定单元立意,找准单元主线
单元教学强调的是在一个单元内从整体的角度系统的规划教学设计,需要一个提纲挈领的“魂”作为支撑。进行单元教学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核心和重点,找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以此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系统化的学习体系。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确定单元立意,找出一条合适的主线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目前,整体教学、主线教学、概念教学也有不少课例和成果可供研究和参考,笔者在研究课例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1.关注课程标准与单元导语,提炼教学主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内容”部分和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是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提纲,单元的核心内容也往往能从中发现端倪。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为例,课标对本专题的教学内容给出了以下建议:“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的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4-15页。
]在教学建议中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变化以及潜藏的危机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单元导语部分也讲到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都有变化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世界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统治者面对这种变化消极应对的态度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单元导语部分都强调了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也包括外部世界的变化,还包括这些变化所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基于此,可以把“变化与冲击”定位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形成以下教学主线:
一、疆域之变:盛世下的帝国
二、社会之变:中国与世界的同奏异调
三、蜕变?退变!:盛世危机。
2.分析单元课程内在逻辑,构建教学主线
单元教学主线的立意还可以从教学内容内在出发,通过分析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关联系,构建出单元知识网,从中提炼出教学主线和单元教学立意。这种具有逻辑关联性的主线和立意因其层层递进深入,往往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例如,通过分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矛盾冲突引发了战争,战争又重构了国际秩序,引发了国际剧变,这种变化包括国际格局的变化、殖民体系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的变化、维护和平努力的变化等等,基于此种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将“旧秩序下的冲突----战争----新秩序的重构”作为本单元的主题,并建立教学主线,构建知识网:
一、旧秩序下的冲突:战争来了吗?
→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二、旧秩序的破坏:战争来了!
→两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三、新秩序的重构:战争来了……
→国际格局的重构:凡尔赛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帝国主义的落幕:殖民体系的冲击与瓦解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红色政权的出现与扩展
→维护和平的努力:“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
我们既可以将一战、二战的相关内容置于这条主线下分别讲授,也可以将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学习主题,例如可以以“重构”为主题,探究两次世界大战带来影响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从更长时段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借助多种载体,搭建教学主线
在单元教学中,教学内容往往可能比较零散,确定了单元教学核心立意后,有时候需要借助一些适当的载体搭建一个合适的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常见的载体有人物、书籍杂志、实物史料、图画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合理选择。这种载体的运用,可以通过借助各种形式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有进一步的感知,通过史料的分析辨明真伪,重现历史真实,从而突显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专题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一单元,有教师在设计时以《东方杂志》作为单元主线串联,将单元主题设置为“人·杂志·时代——从东方杂志看民国初年的社会转型”,选取杂志中涉及近代民国时期政治革命、产业革命、生活革命、思想革命的相关材料,切合单元社会转型的主题。
(二)对接核心素养,确立单元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所要求,但是比较概括和抽象,教师用书中也没有明确的指出课时教学目标。而目标是教学纲领,因此在单元教学的设计中,首先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宏观的教学目标具体化,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为例:
根据课程标准,对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为“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6页。],结合五大核心素养与“冲突--战争--重构”的教学主线,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1.利用史料,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利用时间轴和地图等,明确时空定位,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及著名战役(时空观念)
3.利用史料,知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及雅尔塔体系确立过程及具体内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分析其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体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因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5.理解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理解战争与秩序重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旧秩序下的冲突引发战争,战争促使新秩序的重构(唯物史观)
6.理解战争对人类文明造成的巨大伤害和损失,了解人类为维护和平所作出的努力,树立和平与发展的观念,理解历史的“资鉴”价值(家国情怀)
这样,在单元整体主线的领引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实现有效的对接与结合。
(三)整合教材内容,推行主题教学
单元教学必然要涉及到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取舍应围绕单元主线进行,可以在单元主题之下,整合课本,调整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将一个单元的课程分为层层递进的几个课时,突出单元内容的逻辑性与层次性;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这一专题,有教师在设计时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政治革命:帝制终结,共和危机
二、产业革命:黄金时代、短暂春天
三、生活革命:除旧布新,新旧并呈
四、思想革命:全盘西化,中西调和
这种整合围绕着社会变迁,展示了社会变化的几个方面,从而构建出了单元脉络与框架,突出了单元主题。
我们还可以更大范围内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实现探究学习。例如,可以将《中外历史纲要(上)》“古代史部分的相关内容整合起来,设计一个新的教学主题——“从婚姻观念变迁中看社会变迁”,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探究背后的原因,从而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大的单元立意的前提下,围绕单元主题,每一节课确立一个大立意之下的小主题,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突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更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两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时序、逻辑、史料,通过“单元主题---课时主题---教材整合”的方法,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总之,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课程下单元教学这种模式也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与完善,才能进一步实现课程、课堂、学生、教师四者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晓炜.删繁就简 化零为整——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实施中的整合资源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20(3):9-15.
2.杨进玲,陈新民.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探讨[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11),8-11。
3.王德民,刘宏法,王川芳.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8(1),24-28.
4.王瑾.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5.吴佳林.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