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艳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七小学 154600
摘要:一直以来,长课文的教学都在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尤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长课文数量大大增加,40分钟的课堂教学如何取舍? “长文短教”这一词汇我们并不陌生,“短教”不是少教,更不是不教,而应该是充分利用教材更好地发挥课堂的效率,去粗取精,也就是“长文精教”。
关键词:立足学生 长文精教 探讨策略 发挥效率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长文精教”进行了认真探索。我想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来谈一谈,怎样做到“长文精教”。
一、转换视角,别有洞天
(一)课文长短只是相对概念。
同样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长短是无法界定的,只是相对概念。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课文长短的感知,我对自己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我选择了本册教材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文章——《寒号鸟》,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感知写在一张纸条上。因为是二年级的孩子,调查问卷不能太复杂,所以,我给学生提供两个选择:长或不长。出乎意料的是,中途班级一个女孩特别坦诚地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此时,孩子们真的特别坦诚,直面自己的内心。
(二)“长课文”非“难课文”。
“长文难教”有时只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以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篇幅确实有点长。但是,我们读一读就会发现,虽然长却并不难懂。课文几个自然段的结构很相似。如第1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狗熊与其他小动物的对话,最后17和18自然段讲的是狗熊最终完整地传达通知。我们预测一下学生读这篇课文时的感受。刚开始,读第1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学生可能会觉得有点难理解,但是会越读越觉得简单。他们并不懂什么叫结构,不懂文中小动物们与狗熊的对话格式和内容基本一样。这样的课文,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就不必太过于浪费时间。直接用板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可见,低年级的教学,还是应该把识字和写字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占用大量时间进行课文内容理解分析,违背儿童成长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兴趣全无。
二、“长文”重在“精教”
(一)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是“精教”的关键。
近段时间,读了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的一篇文章——《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真是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正如陈老师所说,对一至六年级全套教科书的各项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认知,是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前提。正如网上一篇文章中所言:无论是多么经典的作品,当其走入教材,成为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时,其无限丰富的文本信息,都必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资源,才能发挥示范引领的价值。而这示范引领,又绝不是全无约束的自在行为,而是必须建立在成体系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观”吧。统编语文教材与我们以往的教材不同,以往的教材呈现的教学目标是零散的,是一线教师难以把握的,而统编教材呈现的语文要素是系统的、发展的。每册教材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要侧重于训练的语文要素,每篇文章关键训练点,都为我们梳理出来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语文体系。
以此为导向,我们一线教师就要明确,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树立“大语文观”,深入了解教材体系,依据课程标准和单元语文要素,进行精准取舍,进而实现“精教”。
“精”不是“断章取义”。当面对长课文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往往直奔重点语段,学生对文章没有整体的把握,没有初步的感知,这样,学生会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可见,要做到精准取舍,真的非常有难度。以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这篇长课文要怎么取舍?首先,我们需要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这个学段的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语文学习目标。然后,我们要阅读教学参考,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想象并非天马行空,如文中每次幻象都表达了小女孩的不同愿望,小女孩的每次想象,都折射出她内心的需求。这种童话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同深受,走进文本。当我们做到了“心中有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不会盲目地“断章取义”地来处理文本了,课堂教学就更有实效了。
“精”可以“多读少讲”。在小学阶段,有时候结合学生的实际,是需要“断章取义”的。如《红楼春趣》一课。这是一篇长课文。单单拿出这篇文章来学习,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策略。但是,当我们看过单元说明后,我们就要把这一课放到语文系统中去“精教”,而不能“为所欲为”。《红楼春趣》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整组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不需要过多的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价值等作深入解读,重在方法指导和兴趣激发,做到多读少讲,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有效预习是“精教”的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对“预习”是“嗤之以鼻”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个不会预习的孩子,一个没有带着疑问走进课堂的学生,是不会形成深刻的思考的,课堂学习效率怎么可能高呢?我们小学教师是打基础的工程,我们必须着眼未来。孩子有了预习的好习惯,能够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业上多多受益。一篇长课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有效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便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这样就扫清了一半的学习障碍。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节课40分钟上纠结教学目标如何完成,往往忽视了学前的预习指导,就导致时间不够,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教师精炼的问题设计是实现“精教”的途径。
“删繁就简三秋树”,一篇长课文,我们要追求简约而厚重的课堂教学。我们经常追求教学环节的精简,其实,作为普通老师来说,浪费时间的往往是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导向。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把学生带偏了,然后,我们再想办法把学生拉回来。这样反复,当然浪费时间。因此,要使一篇长课文,能够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教师的问题不仅要直指目标,而且富有启发性。问题过于直白,学生思维得不到发展,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问题过于有启发性,偏难,一方面浪费了教学时间,一方面,又浇灭了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聚焦“长文”,我们无需“面面俱到”;聚焦“长文”,我们可以“精准取舍”;聚焦“长文”,我们可以……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的困惑,但我们探索钻研的脚步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陈先云 《如何做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
齐居士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长文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