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浅功    ——“教学评一致性”课题研究叙事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马兆丽
[导读]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一篇描绘故乡风俗人情的精美散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故乡情
        马兆丽
        山东省威海经区皇冠中学长峰分校  264200
        摘要:《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一篇描绘故乡风俗人情的精美散文,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故乡情,但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色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
        关键词:平淡   有味
        初次接到讲课的任务,着实让我倍感压力,经过仔细琢磨,我选择了《端午的鸭蛋》,一次次听课,一次次评课,一次次修改教案,真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别看是枚小小的鸭蛋,却让我尝到了其中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读懂文章有妙招
        《端午的鸭蛋》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于198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看起来极为普通,因为几乎作者用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极其平常的文字,讲述的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家乡咸鸭蛋的特点等内容也都是我们觉得很普通的故事,没有特别之处,那有什么可讲的呢?我陷入了沉思……
        “要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当我看到课标中这句话时,脑海中灵光一现,这不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把文章读懂吗?首先得理清思路,这思路怎么理清呢?对了,思维导图不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吗?于是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这个目标。
        我让学生们预习文章时,在学历案上画出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内容把文章概括成“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三大部分,可是对于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却少有人提及。于是,我就为学生出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资料介绍。当这些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一下了就想起了“故乡”“童年”这两大主题,“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二、读出精彩有巧招
        相比于文质兼美的文章,这篇文章就太平凡写实了,许多孩子读的时候觉得没意思,甚至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读完文章后,觉得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的语言都是那么平淡,也没有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这样的文章能算得上名家作品吗?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课标中提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那不就是鼓励学生有自已的见解,要读出自己吗?于是我设计了 “找出蕴含作者情趣的句子,通过品读,说出平淡文字中的味道” 这个学习目标。
        怎么能让学生找出平淡文字中的味道呢?我又在苦苦地思索。一篇文章就是语言文字的排列组合,那我就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来找吧。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当我把这句话呈现给同学时,大多数学生都觉建议把“哦”读得长一点,音调上扬,读出作者的得意自豪的感情;东俊同学则建议=建议读得短一点,重一点,体现肃然起敬的感觉,同学们觉得有道理,点头表示同意;而佳梦同学的“哦”更是让全班同学开怀大笑,她先拖长,再加一点起伏,她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最后才是恍然大悟,当然她的“哦”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接着我们又一起分析了“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中的拟声词“吱”和动词“冒”的精彩,甚至连其中的破折号也有学生表示读出了油多的感觉。你一个“吱”,我一个“蠢”,你一个破折号,我一个感叹号,不知不觉,孩子们就把语文的最基本的东西——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来了。
        三、读出自己有高招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借助这个平台来提升自己。于是我设计“学以致用,仿用平淡有味的语言修改自己的作品,写出心中的真情” 这个学习目标。
        我让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对文章进行片断仿写,然后挑选了几份同学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上跟大家一起分享。
        我的家乡是新疆,瓜果之乡,出瓜。吐鲁番的西瓜十分出名,每当外地人提起新疆,都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西瓜!”西瓜是椭圆形的,切开后便露出红色的沙瓤。西瓜籽小而多,整齐的排列着。咬一口清甜多汁,咬两口飘飘欲仙,半个瓜进肚后,就像喝下醇酒,冰凉可口,使人如痴如醉。因此,来过新疆的人都会说:“新疆的瓜,真甜!”
        这是恺悦同学的《新疆的西瓜》,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思路时,她告诉大家她就是仿照文章第二段的内容“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这一部分进行改写的,同时她也为同学们详细说明了她的仿写过程。同学们在为她文章叫好的同时,学会了如何进行文章的仿写,明白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自己看得更远”这个道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每个人都有不小的收获。
        汪老说:“写作品得有中国味儿,且是普普通通的家常味。”他总能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往事,但这些都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平平淡淡,有滋有味。其实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思维导图的构建,文字标点的品读,文章内容的仿写,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恰恰构成了我们最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味儿。我愿尽自己的能力,把这小小的“鸭蛋”融入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的味道更醇厚。
        1 方小凤;;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端午的鸭蛋》解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06期
2 苑青松;;乡土文化的赋形——《端午的鸭蛋》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中学语文;2012年01期
3 包国华;;评汪曾祺《端午的鸭蛋》的艺术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0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