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杨凌
[导读]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只是的输入与输出两个过程。
        杨凌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441200
        摘要: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只是的输入与输出两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不断积累只是,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与输入的过程相对应;写作则需要应用在学习生活中积累到的素材,与知识的输出过程相对应。可见知识输出必须建立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接下来,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教学的现状梳理研究,对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教学策略展开进一步论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语文是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平时积累的有效途径,更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已经有部分教师积极的响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号召,调整了自身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但是,也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写作教学的质量,阻碍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身为一名小学语文认可教师,必须重视写作教学,也必须肩负起教好写作课程的重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作文教学实效性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现状梳理研究
        (一)教学方式死板,缺乏创新精神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部分教师习惯性采用简单讲解的教学方式,在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方面,通常采用板书的形式,为学生罗列一个框架,让学生“生搬硬套”的套用,这种教学模式非常死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记住了一个简单的框架和形式,对于怎样使用这些写作方法和技巧却并不能真正的知会理解,不能让写作教学的效果最大化。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逐渐在内心深处产生反感和厌恶,认为写作课程不仅“麻烦”,还非常困难,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获得实质上的发展。
        (二)内容训练局限,束缚学生思维
        经过与学生的接触,教师可以发现,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往往具有非常活跃的思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也非常丰富,是成年人所不能及的。与此同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的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反而,在教学的过程经常按照教师身为成年人的理解,采用单一的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形式与内容,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课堂上或者课后进行写作。如此一来,学生的想象力便会被限制,难以发挥,写出的内容也显得空洞乏味,千篇一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缺乏写作兴趣,作文质量不高
        经过长期的观察,能够发现,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在参与写作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的非常消极,不能主动的探索写作方法和技巧,处在被动接受信息的境地当中。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自顾自的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这样的条件和情况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愿意参与到写作课程当中反而显得非常合理。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中高段作文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降低写作标准,树立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内在推动力,更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直接挂钩。由此可见,教师为了提升写作教学的实效性,发展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拥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之上。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庆祝更多的关注,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写作”这件事本身上,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去驱动学生参与到写作当中,进而引导学生积极的练习写作,通过不断的联系去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主动的探索新知识。


        经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能够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想写作,不愿意写作,是因为教师制定的标准过高,学生认定自己难以完成而打退堂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去适当的降低标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信心,进而激发学生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以“我的梦想”为主题进行写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简单的谈一谈自己的梦想,再进行写作。在学生写好作文后,教师批阅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当中说道自己将来相当一名“清洁工”、“建筑工”。有很多教师在看到这样的内容之后,会因为学生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而感到非常气愤,并以此为由去批评学生,讽刺学生。但是职业和梦想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去了解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而不是将自己内心中对“远大人生理想”的定义强加给学生。由此可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并且引导学生享受表达情感的乐趣与体验上,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再如,教师组织学生以“写给亲人的一封信”为主题进行写作。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写信的对象,让学生自己决定在信件中想要写出的内容,可以是表达自己在学校中的收获,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的困扰等。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遵从自己内心的方向进行写作,也知道应该怎样下笔。
        (二)注重平时的教学细节,传授写作技巧,理清写作思路,提升写作能力
        前文曾经提及,知识的输出必须要建立在学生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也就是说,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知识输入”这一过程,从而增加学生可以当做写作内容的素材。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来说,独立自主的阅读一些书籍并不困难。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仔细读,通过阅读增加写作素材。与此同时,要实现有效阅读,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为学生推荐内容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并且积攒一些课本中见不到的知识。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将各种写作技巧传授给学生。比如,在很多小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自己知道想要描写对象的形象,却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展开教学。
        首先,要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对写作方法的分析。能够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精挑细选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开一个好头,怎样结一个好尾,并且在描写对象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那些方法,怎样将写作素材合理的排列组合,怎样使用合理的遣词造句方式表现被描写对象等。
        其次,要带领学生审清写作题目中的要求。在小学作文教学内容当中,记叙文最为常见,因此,在开展写作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以记叙文为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进行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描写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作文的侧重点,比如,学生想要“借景抒情”,那么,这篇作文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情”上,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去突出自己的情感。
        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写出作文提纲,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分析作文的要求,接下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切入点,从而让学生心中有大体框架。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阐述一下自己想要写的具体内容,并帮助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从而得到完整的提纲,再让学生结合曾经学过的内容填充写作提纲。
        总而言之,小学中高段的作文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教师付出心血,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五省.关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思考与探索[J].亚太教育,2016,(28).
         [2]李秋娈.个性化角度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6,(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