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王献华
[导读]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识接受、掌握、间接的经验传授现象
        王献华
        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中学  
        【摘要】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知识接受、掌握、间接的经验传授现象,而忽略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教改教学理念的推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势在必行,教师不仅仅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初中科学  应用策略
        
        初中科学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初中科学不像小学科学充满趣味性,而初中科学中存在着各种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教学模式的陈旧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突破教学难点,经常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严谨性。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新教改提出自主探究模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探究式教学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实验或者多媒体给学生做演示,得结论,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性知识教学,这样学生不是亲手,探究过程趋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明白其结论,只能死记硬背其原理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注重其知识的生成,而认识的过程本身含有积极的意义,而不是消极的,如果要想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就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亲自从事构成模式的过程。
        第二,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出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这与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的,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当然,为了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
        第一,借助生活问题创设情境。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提炼出科学知识,有效的拉近科学知识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植物的一生”教学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如,教师提问:“我们吃的蚕豆、菜豆等豆类结构中我们食用的是哪部分?面粉主要是小麦种子的哪部分结构加工而成的?”然后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探究,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引导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常识作为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第二,基于逆向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的掌握质疑的思维方法,还能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电生磁”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奥斯特实验的演示,知道电能生磁及直线电流的磁场的特性,在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既然电能够生磁,那磁能不能生电呢?怎么做才能让磁生电呢?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对磁和电的关系进一步的理解,还能使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下提高创新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第一,通过实验探究,开阔学生学习思维。
        实验是初中科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实验创设许多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实验操作,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的启发下进行科学知识的串联,进一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水的浮力”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同学分组准备实验用品,空的矿泉水瓶和水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将矿泉水瓶放入盛满水的大盆中,把矿泉水瓶用力按压到脸盆底下,然后将手松开,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教师提出问题:“当同学们把水瓶按到水中时,有什么感受?当同学把手松开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小实验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浮力的存在,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结果,通过思考、分析、总结,能够有效的开阔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欲。
        第二,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检验是否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生物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课下小实验。教师在开展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分析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小组模式,让每位学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组合作模式中可以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时,由于种子萌发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课下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进行探究,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分别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三颗种子,种子一号放在杯子底部,种子二号一部分置于手中一部分露在空气中,种子三号暴露在空气中,不接触水。一组成员将种子放在20℃左右的环境中,二组成员将种子放在40℃左右的环境中,三组成员将种子放在0℃左右的环境中,绘制表格,观察三组种子之间存在什么差异,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努力地优化实验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
        3.重视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第一,利用科学历史故事进行导入。
        尽管学生已经进入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但是归于故事情境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在听故事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不自觉的进入到新知的教学中,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去积极的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多媒体动画对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罗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指南针进行展示,让学生知道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能够吸引铁的天然磁铁矿石,并利用这种磁铁矿石制作出罗盘。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历史小故事作为切入点,能够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进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进入导入。
        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着诸多优势,其可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板书加口述的方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进化和遗传”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此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遗传学的发展史,DNA分子模型等小视频,激发学生探究意识,顺利进入课程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的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竹君.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00(020):P.94-94,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