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史开举
[导读] 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求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
        史开举
        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金兰中学  551500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要求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体会环境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习惯并践行于行动,以此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环境教育
        
        初中生物新课标指明了当前课堂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任,达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环境教育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然要关注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纵观以往的初中生物教学,师生普遍关注的是应试成绩,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环境教育的渗透和生命观念的培养,导致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命观念的认识不深刻,因而生物学科的教学价值并没有真正的展现。故此,文章对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论述。
        一、环境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在保护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当前的教育事业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从小就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十分必要。
        初中生物和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学生学习生物知识不仅可以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的认识,利于学生生命观念、生存观念的形成,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活动中,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然要发挥自身能动作用,将教学工作和环境教育有机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教材环境保护素材
        生物教师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实践的首要工作是从现有的教材文本入手,深度挖掘生物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将其整合梳理为学生呈现。有的内容虽然没有直接点明环境保护,但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发散思维,深入拓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无处不在。例如,北师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认识生命》的教学中,由生物需要呼吸延伸至空气的污染和净化,由生物会进行生长和繁殖延伸至生命生存需要的条件等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学习视野延伸至课外,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保护环境的思想,为学生补充更多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生物知识和生态保护的知识,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才能让学生后续学习更有效。
        (二)创新课堂环保教学方式
        以环境保护理念为工作指导,并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教师着重把握的第二要点。多媒体工具作为直观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相比于单纯的文字理论,更能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统一。例如,教师通过媒介手段导入关于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真实事例比如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将关于这些内容的图片、影视资料给学生展示,可以让学生内心受到震动,情感得以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人们为防治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而作出的努力,比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和低污染能源,对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实践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尝试一些环保小发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体验将会更加深刻。
        (三)生物实验教学渗透环保
        实验是学习生物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也同样要注重环境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进行关于细胞的结构观察的实验时,需要学生用洋葱制作临时装片,而植物切片通常也会考验到学生的熟练程度,因此不少学生会使用到很多洋葱,最终取得理想的临时装片后,学生就会留下很多实验废弃的材料,这无疑是对实验素材的一种浪费,增加了实验成本。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需要使用到的材料进行规定,要求学生按照实际需求来选择素材数量。由此,学生在开展实验时会更加严谨,为确保实验成功率而对实验的每一环节有确切的把握,避免了素材的过度消耗。实验结束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按照垃圾分类标准将废弃的材料投放到合适的垃圾箱,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四)课外实践活动注重环保
        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养成了环保意识和习惯后,学生就需要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思考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或者现象,运用自身所学对其解决提出一些建议,从而深化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
        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城市学生来说,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自然环境的恶化感触不深刻,教师必然要让学生探寻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生物教师必须要整合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创新课堂环保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注重环保,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提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屈蕴.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24):133-134.
        [2]于宗博.环境教育导向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35):97-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