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马子阳
[导读]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马子阳
        邢台市第五中学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师既需要将注意力转向整体核心素养,更需要将其体现在具体的各学科核心素养之上,以借此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研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所应具备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本文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对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展开了研究,以借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个人核心素养的高低在其成长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通过各学科的协同教育作用来完成对学生所细化出的18个基本要点的培育。所以,高中教师要发挥出学科的育人价值,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落实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进而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一、文化基础:涵养内在精神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学生能够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涵养内在精神的目的,这对于学生形成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都具有积极影响。在高中阶段的各个学科中,文化基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科内容落实对学生具体核心素养的培育。
        高中语文学科重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在提高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可以具备一定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形成一定人文底蕴。物理核心素养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实验探究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两项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理性思维,并勇于探究,从而形成一定科学精神。
        以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为例,在任意一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都要先关注课文语言,让学生从文字中去获得基本讯息,以实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理解。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探索课文的本质,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过程,提升审美素养。例如: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考虑到该篇文章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所以在该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审美意境中,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文化基础展开学习与探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都将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诵读品味,对课文整体进行感知,使学生在自主性阅读中感受到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接纳美的熏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涵养学生的内在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系列的探索性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采莲旧俗?从而借此将学生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中,并从中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在深层次感悟中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总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重视核心素养的渗透,使学生在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二、自主发展:发掘自身潜力
        自主发展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对学生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引领学生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在树立正确人生方向的基础上学会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所以,各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断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引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高中政治学科重视对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学科也涉及对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健康生活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


        以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为例,该学科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该学科也明确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核心素养,意在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发展身心,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课,针对第一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指导”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识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和要求,让学生逐步掌握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从而借此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还应该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与表达,从而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健康生活的养成。所以,在该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初步的预习和归纳,明确这一框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在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发掘出自身潜力,还能够在自主分析中解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并获取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本质认识将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一基础上所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社会参与: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参与强调学生能够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重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许多学科都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正确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以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高中物理学科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高中化学、高中生物、高中政治也均有涉及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相应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其渗透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为例,为了在教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既要关注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还应结合学科内容进行针对性渗透和培养。例如: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课程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该课基本生物知识的同时能够基于生物学的认识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对他人的影响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找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接点具有重要作用。该章包含两个小节,分别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两个小节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性,且存在一定递进关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去分析和掌握第一节的知识,再安排大家共同参与到对第二节知识的自主性探索与讨论中,从而逐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意识生态环境破坏后对人类的影响,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了借助课程教学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自觉展开实践与创新,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去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对于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将产生推动作用。
        总之,高中课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不同的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方向也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指向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所以,一线教师应通过厘清学科素养来寻找教学策略,并对其进行创新改革,从而真正促进高中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永,李红鸣,郭子其.变革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7(34):26-28.
        [2]李红.打造多彩课堂 渗透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4):44-45.
        [3]孙艳红.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7(06):165-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