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壮文化艺术的农村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李春亮
[导读] 在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逐渐提升了对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艺术的要求
        李春亮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上龙小学  
        摘要:在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逐渐提升了对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艺术的要求,旨在推动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应当认真贯彻学校的发展策略,加强对优秀壮文化艺术的探究,通过某些有效的教学措施推动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以此来引导学生传承优秀的壮族传统文化艺术。
        关键词:农村学校;壮文化;联系生活;传扬精神
        通过长期的发展历程,壮族形成了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都具有极强的传播价值。在众多的壮文化艺术中,以三声部民歌、马山县壮族会鼓、马山县壮族打扁担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三宝”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文化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基于此情况,当地的农村学校需要利用好这一教育资源,结合这些文化艺术发展特色教育。笔者结合特色教育的含义,对基于壮文化艺术的农村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推动教育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农村学校开展壮文化特色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正在不断加强,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时需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但是,在农村学校发展壮文化特色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未能强化学生对优秀文化艺术的自主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农村学校的一些教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讲解三声部民歌、会鼓和扁担舞的相关内容,不注重引导学生展现自身对优秀壮文化艺术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对文化艺术形成基础性的认识,学校也难以实现特色教育的发展目标。比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渗透三声部民歌的文化内容时,往往直接带领学生聆听相关歌曲,向学生讲解“三声部民歌具有主旋律高亢明亮、合声旋律婉转柔和的特点”等知识,不注重通过课堂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二)教育内容未能有效联系生活
        学校特色教育的开展是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的,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未能体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习惯于引导学生学习关于壮文化艺术的纯理论的知识,导致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空泛、缺乏说服力。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对壮文化艺术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难以对学校特色教育的内容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壮文化艺术在学校教学中的渗透,不利于农村学校特色教育的长远发展。比如,教师在结合“马山县壮族会鼓”的文化艺术进行教学时,只向学生讲解“马山县壮族会鼓文化盛行于明清两代,具有混鼓打、狂欢鼓、舞龙鼓等多种打法”等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学科知识、联系当地的节日与民俗风俗,不利于学生对会鼓文化产生具体的认识。
        (三)未能实现思想与精神层次的教学
        优秀的文化艺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包括塑造学生优良精神品质,壮文化艺术中的“文化三宝”作为优秀文化,能够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将壮文化艺术的教育重点完全放在历史进程、基本内容、展现形式等内容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壮文化艺术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这就造成了特色教育的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通过传承壮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比如,部分教师在结合“马山县壮族扁担舞”的文化艺术进行教学时,侧重于向学生讲解“扁担舞对个人的作用以及文化价值”、“扁担舞的传统套路”等文化艺术表面的内容,不注重传扬蕴藏在扁担舞中的劳动思想和精神品质。


        二、基于壮文化艺术的农村学校特色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展示壮文化内容
        在基于壮文化艺术的农村学校特色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科特征、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以充分提升教育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的学生的主动意识、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秉持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展示壮文化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践行这一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向家长或者其他的长辈询问关于优秀文化艺术的内容,然后在正式教学中组织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搜集成果。
        比如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的知识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解直线、线段、长方形等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入“扁担舞”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观察长凳子和扁担的形状,借此机会简单地穿插“扁担和长凳是人们表演扁担舞的基本道具,扁担舞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网络查询、询问家长等方式自主搜集关于“扁担舞”的文化内容,如学生通过网络查询能够了解到扁担舞的大型表演活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广场文艺巡演活动;通过询问家长能够了解到“扁担舞的动作展现了打谷、插秧、纳布等动作过程”的内容。
        (二)结合生活案例带领学生学习文化艺术
        优秀的壮文化艺术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同时又能够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基于壮文化艺术的农村学校特色教育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有利于加强生活、文化、学科知识三者之间的联系,优化教学内容。所以,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结合生活案例、生活语言等内容向学生讲述学科知识和壮族文化,使优秀的壮族文化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理解壮文化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信任程度,推动学校特色教育的快速发展。
        比如学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结合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的民歌如《生活甜如蜜》、《蓝天广郎朗》等,向学生讲解节拍、旋律、简谱等相关知识,将“三声部民歌的第一声部是主旋律,第二声部是副旋律,第三声部是和声”等文化内容传授给学生。另外,教师可以结合“三声部民歌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生活案例,向学生讲解该项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
        (三)结合学科综合展现壮文化中的优秀精神
        思想教育和精神塑造是农村学校特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融入文化艺术与学科结合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壮文化艺术体现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对学生的素养发展产生着不同的意义。在推动特色教育发展时,教师应当结合通过不同的文化艺术向学生传达不同的精神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不同的优秀思想。另外,教师需要结合好学科教学的内容,注重实现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这样,教师有利于推动具有文化传承特色的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文化涵养和优良精神品质的优秀人才。
        比如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结合某些赞扬集体主义精神的课文,引入壮族会鼓文化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观看人们在合作中进行会鼓表演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欣赏集体表演的艺术美,以此来结合学科向学生宣扬集体主义精神,推动学生传承会鼓文化中蕴藏的社会美德、社会公德等。
        总而言之,壮文化艺术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其在学校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特色教育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应当不断创新文化渗透的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以全面推动特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轶琳.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传承与发展探析[J].艺海,2017(11):66-67.
        [2]陈永勇.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浅析[J].黄河之声,2016(13):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