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凤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湖学校
摘要: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趋势。本文主要探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引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学生的课堂教学要趋向生活化,教师的教学方法趋向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什么是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转向社会生活的学习。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勾起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提供给学生体验,让学生理解自己生活在社会中的价值,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社会在迅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冲击着人们的三观,特别是少年儿童。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家校老师三合一。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到生活化课堂和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教学目标。课堂上体现趣味性和生活化,同时适时的调整教学方式,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如教学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时,我让学生感受到挑食、暴饮暴食不可取,同时我又要顾及学生的情感,告诉他们有些食物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人体需要均衡营养,也要去吃的。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导入课堂,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入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措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高低。以生活实例导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值得教师应用的技巧,即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二个问题:(1)你的书本真好看,怎样把它们保护好呢?(2)你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这二个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学生特别感兴趣,学生很快的就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起来。
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思维拓展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生活素材设计相关问题,以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时,我结合学生平时上学的生活实际提出以下问题:平时你是怎么来上学的?你经过哪几条路?怎样才能安全通过红绿灯呢?先是同桌讨论,然后回答问题,在他们的讨论和回答中,老师因势利导,利用学生说出的事例开展教学,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3.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多数和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教学生如何感知生活,发现生活素材。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生活情境,给学生构建熟悉的场景,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选取生活化场景,以学生为主体选取相关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中秋节时他们为什么要回家过节?那天我们吃什么?让学生课前带着这些常态化、生活化的问题去问家长,积累了生活经验,同时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模式“生活化”
新一轮思政课改革迫切要求思政课老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改变教学理念,树立全新的“生活问题思政化,思政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如,我在教学《健康过冬天》时,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冬天的生活场景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可感的画面中体会健康的意义,树立起健康过冬的意识,从而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以此实现教学模式的生活化。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或家人是如何健健康康过冬天的,进一步让学生知道要健康过冬天的理念。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发展人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对这门课的评价中,要侧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以及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优秀个性的发挥。其教学评价要建立在考察学生平时的道德行为,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结合多种评价形式,力求对学生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学评价生活化,要做到评价内容的多项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层次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当然,生活化教学并非是简单地堆砌生活素材,教师应注意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同时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探索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充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实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从而达到预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的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探究[J].小学电教,2016(1)11-12
[2]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