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展
福建省南安市五峰中学 3623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重要任务。基于学科特点,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笔者探索多种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本文将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出发点,阐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顶层设计,科学回答了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人”为中心,联系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应用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发展水平。基于此,笔者在组织道德与法律教学活动的时候,对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如下路径:
一、巧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是教师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依据。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编写的。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走进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深入地探寻核心素养的踪迹,以此为基础,多样策略地展现在课堂上。
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为例,教材中为我们展现了“维护秩序”和“遵守规则”这两个框架,旨在引导学生们掌握与“规则”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要学会遵守规则,践行良好的行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与社会参与素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以社会参与为切入点,联系教材内容,挖掘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规则,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驱动学生们联系生活经验,对社会规则案例进行分析,剖析出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在有效地体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课堂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形成、发展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想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切实把握好课堂,多样策略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1.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参与其中。
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点燃学生课堂参与兴趣,驱动学生走进课堂中,体验多样活动,潜移默化地形成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曾经说过,体验特定的场景,用场景来解释概念是人类发展认知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笔者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课堂治教学时,会在导入环节应用多样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具体的场景中。
以“法律保障生活”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之初,立足这节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笔者先创设了生活情境。具体地,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违法犯罪的行为,如酒驾、车祸等。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地迁移生活经验,谈到这些行为是违反的,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立足学生们的课堂学习表现,笔者顺其自然地提出问题:法律是如何保障我们的生活呢?借此引发学生们的深入思考,同时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建构法律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在生活中遵守法律,用法律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法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交流展示,推动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旨在使每一位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探索自己的存在感,不断地增强成就感。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少不了课堂合作学习。因为体验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可以在一个小组中,就自己的思考所得,学习感受等畅所欲言,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探究思路、过程等,实现与其他的思维碰撞,通过互帮互助,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所以,笔者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常常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推动课堂发展。
以“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为例,该内容同样与学生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浏览网页,阅读新闻,看到了诸多的与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有关的信息。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们迁移生活经验,笔者创设了小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们畅谈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提到“中国制造”、华为公司等,通过发展,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也立足世界发展态势,了解到我国在发展方面遇到的阻碍,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发展。如此为形成辩证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可以联系祖国发展实际情况,树立高远的理想,促进人生发展。
总之,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创设多样的教学活动,驱动学生走进课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和品质,久而久之,形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提升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娜仁花.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实践[J].华夏教师,2018(34):93-94.
[2]陈肖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情感读本,2018(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