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9期   作者:刘郝燕
[导读] 21世纪,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
        刘郝燕
        济南市济阳区实验中学
        摘要:21世纪,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被信息化社会淘汰,就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阵地。课堂短短四十五分钟,要开展有效教学,完成教学大纲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情境、反馈调节
        课堂的教学,就好像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去旅行,只有到达目的地,才是成功的旅行,也就是课堂的有效性最简单直接的表达。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来,收获了累累硕果,但也有很多不足。信息技术课时少,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多年的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和磨砺,我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小组合作学习”、“加强教学反馈调节”这三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有效性进行阐述,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的内在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设计益于任务开展的教学情景
        任务驱动教学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而任务如何呈现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才能提高任务型教学的有效性。“去情景化”的技能学习虽然能使学生短时间记住一些呆滞枯燥的教条,却不能有效的内化为持久能力,成为磨灭学生实践品格的利刃。依托情景化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情景的导入能起到很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在努力完成“情景化”的任务时引发对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将解决问题与学习技能自然融合。让学生既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全过程。镶嵌于教学情境中的技能学习,也会被学生凝结于行动中,积淀在经验里,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习惯,成为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吸引学生的参与,增加学生的主人翁体验。教学情境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假想设定,课堂的开展效果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访谈法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内发需要,教师再甄选转化为情境。学生即是教学情境设计的创造导演,又是情境学习的参演演员,更加乐于开展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变得活泼生动。学生学习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又体验到解决兴趣点问题的快感。实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从重知识的接受转向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2、增加教学内容时代感
        教材作为课程最重要的载体,其适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信息技术教材版本更新慢,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内容枯燥,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的处理上,信息技术教师对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不能仅限定于教材,唯教材是从,要积极的利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挖掘时代的热点事件,给信息技术课堂注入新鲜的活水;或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对信息技术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补充,形成多种知识整合,互补交融的知识体系。


        大到国家新闻,小至个人事件,都可以加以甄选,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以“云走齐鲁,乐享健康”学校健步走奖牌榜呈现wps表格的排序;以算算自己的开支呈现wps表格的计算、统计;以设计学生胸卡呈现wps文字的综合运用……;以疫情期间红外测温系统呈现python的选择结构……。时代活水的注入,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时代气息。真实性、现实性激发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批评精神、主人翁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起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短时间之内提升学生的活跃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愉快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
        1、组织有效小组。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智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分组,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
        2、明确成员分工。组内选择学习好、责任心强、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
        3、运用恰当评价。小组学习的成效如何,要及时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小组整体,又要评价小组个体成员。运用恰当的评价促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进行自发学习。
        落实小组学习,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小组学习的效果,并作相应的调整。避免组内较优秀的学生包办所有的学习任务,避免原来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由优秀学生所主持的一言堂。信息技术小组中小组长还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学习辅导,特别是困难生的指导。教师要提前对小组组长如何辅导他人进行指导,避免辅导困难学生变成直接代替困难学生操作。
        三、加强教学反馈调节
        课堂教学是一项目标很强的实践活动。不管事前的教学设计有多周密、多完善,实际的课堂情境中都免不了这样那样的“变数”。不同的教师对此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日本当代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坂元昂教授做过一个试验。同一年级,同一教案,同一内容,对比有经验教师和实习生的教学行为。发现:在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信息和提出问题方面差别不大。在控制课堂场面和诊断评价,及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向学生确认、反馈正确信息方面两者的教学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大的差别。
        信息技术课堂除了人-师生,还有设备-计算机,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多,“突发事件”更多。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该加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下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提高课堂的反馈调节意识。做一个有心的观察者、倾听者,边看边听,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效。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对偏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使教学活动纳入正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最易出现的错误点进行“补救式”教学;对原定教学内容加以延伸与拓展,进行“补充式”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教学进程速度和教学内容密度。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拘一格,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着智慧的教师们去挖掘、去创新。
        ?
参考文献:
左开伦 《农村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及对策研究》 黑龙江科技信息?
安月国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中小学电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