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孙夫荣
[导读] 高中语文课堂向现代化转变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不过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孙夫荣
        馆陶县第一中学 河北省 邯郸市 057750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向现代化转变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不过仍然面临诸多问题。由于语文知识的难度增加,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还可以有针对性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中融入趣味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发挥问题教学法对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教学;引导学习;加深理解;激发兴趣
        进入高中阶段的教学之后,语文学科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不过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以考试内容为主,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发现,尽管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是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无法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可以应用问题教学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探究知识,深入了解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1.引导学生的学习
        进入现代化的学习之后,课堂中教师和地位的翻转,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在课堂中自主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提出导向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指出学习的方向,学生在学习中探究问题的同时能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向,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加深学生的理解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学习难度增加,文章的意境、深度、广度的理解要求却到了更高的层次,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文章本身,没有领悟到文章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对语文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并不积极,这给语文教学的推进带来了困难。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给学生讲解知识,采用的形式一成不变,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自然也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动力。问题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围绕教学重点设计问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抓不住其中的重点,导致现代化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不如之前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当先充分熟悉教材,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之后围绕教学的重点设计问题,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避免学生因为找不到学习方向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对直抓要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点设计问题, 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点。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赤壁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地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出示在游览赤壁时留下的作品,那么舒适,在游览赤壁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呢?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吧。” 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快就抓住了文章中的重点,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避免了时间的浪费,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收获了更多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围绕教材中的重点设计出问题,给学生指明了学习中的重点,使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有效的学习中,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借助问题改善课堂氛围
        良好的氛围创设有助于丰富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消化,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层不变,机械化的课堂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改善课堂的氛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趣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的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教师可以设计有趣味的问题,借助问题改善课堂氛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是大家看到今天我们要学习课文的题目就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会把人装在套子里呢?是什么样的套子?大家可以带着问题探究一下。” 趣味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的氛围变得积极活跃,在氛围的影响下使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在阅读了教材中的内容之后,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借助趣味性问题改善课堂的氛围,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语文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
        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虽然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受之前学习的影响,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在理解和分析语文知识时也只能是停留在表面,无法领悟到文章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处提问,结合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在学习《窦娥冤(节选)》时,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处提问,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关汉卿的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惨绝人寰的冤案,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某些情节对现代化的戏剧创作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那么这件冤案背后又隐藏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呢?下面请大家通过阅读研究一下吧。”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开始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第一遍的时候快速阅读,掌握故事的大概情节,第二遍的时候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活的年代深入进行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之后,学生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透彻理解了这篇文章。这样,通过在课堂中从文章的关键处提问,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文章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也了解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
        4.设计连续性的问题引导
        对于一些有深度或者内容比较曲折的语文知识,一个问题不足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教师要设计连续性的问题进行引导。根据具体的文章脉络进行设计,由易到难设计连续性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教材中的内容,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设计连续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描写他回乡之后的故事。其中的祥林嫂是这篇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人物,请大家研究一下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身上有什么特点?” 我讲完之后,学生开始在课堂中阅读教材中的内容,着重阅读祥林嫂出现的章节,经过一番阅读和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了祥林嫂的特点。随后,我接着又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祥林嫂悲剧的出现?” 学生继续带着问题探究教材中的内容。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设计连续性的问题进行引导,一步步让学生了解了文章中的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使高中语文的教学更加灵活,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向,对知识有了深层的认知,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5,13(18):171+173.
        [2]丁赞东.试析文学教育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渗透[J].品牌,2014(06):130.
        [3]彭玉华.基于“问题教学”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进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01):39-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