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妹
福建省安溪县长卿中心学校
摘要:在当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童心是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思维想法和行为习惯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注重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童心,加强童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境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心教育;课文内容;趣味游戏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是向学生传授固定不变的字词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童心的影响下,小学生具有活泼可爱、单纯善良的性格特征。为了优化课堂效果,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童心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选择一些科学有效的策略,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结合教育经验,对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意义和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一、童心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童心教育,能够体现自身对学生个人心理的尊重,有利于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的契合性。在参与融入童心教育的语文教学时,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感兴趣的内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此情况下,教师通过童心教育的渗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比如教师结合童心教育讲解《蝴蝶的家》,有利于将学生对蝴蝶的兴趣转化为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蝴蝶在哪里避雨”的问题的求知欲。
(二)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渗透童心教育时,会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这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在融入童心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学习压力,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展开学习,进而实现高效学习的效果。另外,在童心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默契配合。比如教师结合童心教育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利于引导学生从少年的视角出发思考“少年周恩来做出回答时的心理状态”,降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对学生进行童心教育时,教师会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讲解语文课文的知识,关心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态度变化,加强童趣在教学内容中的渗透,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形成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另外,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本身就包涵了许多优秀的精神与思想,具有德育教育的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童心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教师结合童心教育讲解《我们家的男子汉》,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形成不畏困难、独立自主、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
二、结合童心教育构建优质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童心
课本是语文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立足课本内容、落实好课程标准。另外,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了许多符合童心教育的素材。基于此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在结合童心教育进行教学时,应当结合课本上的文本内容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表达技巧等学科内容,并带领学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点解读课文内容,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教学《走月亮》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村庄,走过了溪边,走过了田埂。”等课文内容,向学生描述一下充满童真的场景,促使学生回忆自己做过的一些富有童趣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与家人一起在月亮下散步”的真实感受,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较幸福的事情,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感受到陪伴的幸福。
(二)通过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的童心
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传递情感的桥梁,其科学与否影响着教师教育效果的的好坏。在调动学生的童心时,教师应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堂趣味游戏能够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取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切交流。
例如在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穿山洞游戏”,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童心,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结合“荚”、“豌”、“僵”等生字制作小卡片,也可以结合“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的不同想法”制作小卡片,然后让两名学生手拉手做拱形山洞状,让另外一名学生手拿一叠卡片站在“山洞”后,随后让其他的学生依次穿过“山洞”并在在穿过“山洞”时读出卡片上生字或者回答卡片上的问题,与学生约定只有正确读出生字的学生才能通过“山洞”。通过这样的课堂游戏,教师既能焕发学生的童心,又能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三)利用图像情境培养学生的童心
在教育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越来越适应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将课文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抽象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在结合学生的童心进行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内容和视频内容,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片,以此来创设图像情境。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蟋蟀的外表特征”、“蟋蟀住宅的特点”等内容,顺应学生对小动物和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性格特征,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蟋蟀的图片、儿童围着蟋蟀玩耍的图片、实际生活中的蟋蟀住宅的图片等,以此来创设丰富多彩的图片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播放记录蟋蟀日常生活规律的视频,通过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征,以此来创设生动形象的视频情境。结合图像情境,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童心,将学生的童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高效实现《蟋蟀的住宅》的教学目标。
(四)借助课外阅读维持学生的童心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明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加强综合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和教材内的阅读内容,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素材,通过课堂阅读的内容维持学生的童心。
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的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精卫鸟为帮助百姓免受海水的侵犯,不辞辛苦地利用小石子和小树枝填海”的故事内容,通过精卫鸟和大海的对话激发学生的童心,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然后,教师可以将课外的一些神话故事引入课堂,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童心。如教师可以结合《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向学生讲述“吕洞宾、张果劳、曹国舅等八位神仙各自施展自己的看家本领遨游东海”的故事,播放“八仙过海”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八位神仙的角色进行表演。
总之,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童心教育的理解,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究激发学生童心的策略和利用学生童心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晓华.童心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亚太教育,2016(16).
[2]林水河.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5(07).
[3]杨舒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心教育[J].海峡科学,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