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持性师幼互动培养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实践探究——以游戏“造高楼”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20期   作者:方蓬莱
[导读] 《纲要》提出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方蓬莱
        诸暨市暨北幼儿园
        【摘要】《纲要》提出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而《指南》中又提到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师幼互动中营造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本文以故事“造高楼”为例,着重解析游戏过程中师幼之间互动的积极意义,以论证“分享主导、关注优点、建立真实关系、鼓励而仅非表扬、巧用冲突”等互动策略在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支持性师幼互动   学习品质
一、我们的思考及困惑
   《指南解读》中“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p50:主要指幼儿的学习态度(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对困难的态度等)、行为习惯(坚持性、注意力、计划性、合作性等)以及学习方法(观察、实验、资源利用等)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主要指幼儿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它是在幼儿期出现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幼儿现在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质量。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培养幼儿学习品质放在首位。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参与活动时会盲目行动或机械操作,缺乏主动性、计划性,也会常常因为困难就无法坚持下去。于是,我们从“支持性学习氛围”的四个维度[ “支持性学习氛围”的四个维度:详见高宽课程的主动学习车轮](互动、环境、一日常规、评价)入手尝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在这四个维度中,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的师幼互动,又是基础与难点。教师普遍反映,对于“什么样的互动是支持性的、如何互动才能支持幼儿发展”难以把握。本文以《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中的“支持性师幼互动策略”为参照依据,在实践中探究其对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有效性及对提升教师的相关能力起到启发与帮助作用。
        二、“支持性师幼互动”策略的实践探究
        一)“支持性师幼互动”的界定与‘学习品质’解析表的制定
        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从幼儿的角度来讲,支持性师幼互动是指:老师有目的地支持、拓展和挑战幼儿发展的互动状态。如何与幼儿进行支持性师幼互动呢?在《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一书中给出了六点策略供实践者参考:分享主导权、支持游戏、关注优点、建立真实关系、鼓励而仅非表扬、巧用冲突。
        幼儿的学习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学习方法这三个维度,需要在幼儿所有的学习活动中长期培养。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下最热门的“深度学习”、“主动学习”,与《指南》所提倡的“学习品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甚至“学习品质”所包含的内容更具体,因此在参照《指南解读》、高瞻课程、深度学习等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以游戏版块为例,尝试制定了“‘学习品质’解析表”(试行)。
        二)故事中“支持性互动策略”分析
        我将以游戏故事《造高楼》为例,解析老师参照书中的策略,是否能够支持、拓展、挑战幼儿的发展,并对照上述表格分析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否有所提升。
故事现场    学习品质体现
   小宝和张宇航同时发现了恐龙蛋。小宝说:“我先发现了恐龙蛋的,应该给我的。”张宇航立马打断小宝说到:“是我先拿到的。”面对同样对恐龙蛋有着极大热情的孩子,我说,“这是你们同时发现的,自己决定怎么分配吧!”小宝说:“那我们比赛,谁赢了就是谁的。”“恩!。老师,你来做裁判!”张宇航同意了。小宝又问:“老师,我们比什么呢?”我摇摇头,“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比什么、怎么比得你们告诉我!”协商后两人决定利用周边材料比赛搭高楼,谁搭得高谁赢,我应邀成为了比赛的裁判,同时感叹:“一个人也太慢了!”于是他们都邀请了同班好友帮忙,两队选择了不同的积木,用不同的搭法正式开始了比赛。
    孩子对于活动的兴趣往往来自于他们提出的主张。他们对于比赛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两个孩子在游戏中始终起着“领导者”的角色,并不断将想法转化成行动。他们邀请同伴参与,制定搭建计划,选用了长短不一的搭建材料。(主动性、计划性、参与性、解决问题)
    
   
我在两组之间走动,加油打气,随着越来越高的房子不时发出赞叹或担忧声。小宝组的长木块用完了,他们停了下来,看着我。“你们每一层都有四块积木,虽然费但是牢固!能搭得更高吗?”“我们可以去拿其他地方的木头吗?”高懿娉说。我立刻点头,他们迫不及待地跑了,但又回来了,小宝抿着嘴,欲言又止...我毛遂自荐:“我力气大,跟你们一起去搬吧!”“真的吗?”小宝说,“我们还担心那的老师不肯让我们拿呢!”我们拿到木板就冲了回来,继续往上造高楼...







    孩子成功解决了一个包含材料的问题,利用了其他区域的资源,游戏继续下去(参与性、资源利用、解决问题)
    
    
小宝组的长木板又用完了。因为着急,房子越来越歪。小满制止了放木板的小宝。懿娉也担忧地说:“能不能把那些短木块也用上呢?”他们出现了争议。望着焦躁的孩子,我蹲在地上,搭了两组积木:一组是长的积木在下短的在上,另一组是短的在下,长的在上。不一会“倒三角”就倒了,我大声求救:“为什么又倒了,谁能帮帮我?”两组孩子都应声看向我,他们看看完好的“正三角”和倒在地上的积木,明白了,小宝说:“老师,短的积木放在下面容易倒,你得把短的放在长的上面!”然后对着自己的队员说:“我们把短积木搭在长积木上面。”房子变得又高又牢固。


    孩子能够结合教师的做法详细地回忆并描述上一次搭建法及造成的问题,同时基于上一次期经验来进行新的尝试,解决了因为材料大小不一、数量不够的问题,继续对活动保持热情并参与其中(主动性、计划性、参与性、解决问题、资源利用、反思)
    
    

        
        
两组的高楼都够不着了。我说:“要不今天就到这吧?!”他们都不同意,“可你们都够不到了!”宇航想了想,踩在了木块上往上搭。我问:“你们是怎么做的?”他们指着垫高的木块跟我介绍起来。“哦,踩在木块上就能让自己变高了!”但这个方法并未坚持很久,踩上去木块会滑下来。我问:“怎么掉下来了?”他说:“木块太窄,我站不稳!”“有其他能让自己变高但又稳的办法吗?”两人继续搜索,把目光落到了梯子上。借助梯子继续往上搭建。另一组也找到了大攀爬箱助高。他们分工明确,有搬材料的、有进行搭建的,有的负责保护 。房子不断变高,两组孩子又更换了长梯。宇航还将木块放在了小宝们弃用的大木箱上,节省了搬材料的时间。回到比赛现场的小宝他们发现了这个好办法,想要拿回木箱。两组就攀爬箱的所属权发生了争吵。我连忙走过去:“改比赛吵架啦?!”两组纷纷向我诉说自己的委屈。我对着张宇航说:“你的这个办法真棒!”然后转向小宝,“你是这样觉得的吗?”小宝点点头,“所以你也想学张宇航这样做?”小宝又点点头。我对宇航说:“你的主意太棒了,他们想借用你的办法!”宇航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但是,现在只有一个箱子,该怎么解决呢?”最后,两组孩子决定将另外一个区域的攀爬柜也搬到了操场,一组一个,解决了纷争!
    孩子继续掌控着游戏,因而能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始终坚持最初的计划,保持高度的参与。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行动,并利用分散在幼儿园各个角落的资源解决问题。(主动性、计划性、参与性、解决问题、资源利用、反思)
   
    
整理音乐响了,小宝和张宇航不约而同地都看向我,我耸耸肩。两组还想继续,我替他们请了假,两组人不断调整着搭建的方法、寻找合适地材料及辅助工具。房子越来越高,午餐时间到了。我问“嘿,吃饭了吧!?”大家还想继续。我只得继续履行裁判的职责,他们鼓励我:“坚持!”又过了半个小时,他们依然没有要停下来,但是已有两层楼高的“房子”开始晃动,我为安全感到担忧。于是我提议:“快12点了,下次继续吧。”这次他们接受了我建议。小满提出来可不可以不拆房子,这引起了其他孩子共鸣。但是摆在面前的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安全。我说:“房子拆不拆由你们说了算,但是不能对其他小朋友造成危险!”当听到房子可以不拆,孩子们积极开动脑子,决定将房子围起来。他们发现了放在一边的万能工匠,于齐心协地把把万能工匠搬了过来,围起来不够的地方也能用上其他的材料。这下房子可以安全地保留下来了。
 


    在安全的前提下,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调动积极性不断思考、行动、制定新的计划、利用新的资源、解决新的问题。(主动性、参与性、资源利用、解决问题、反思)

    
    
        我们可以看到,在实践中运用这六条“支持性互动策略”对助推幼儿学习品质发展有显著的成效。它们使得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图开展游戏,充满热情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不断地利用整个幼儿园的资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重新制定或调整行动计划,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三、支持性互动关系的建构策略的梳理:
        在故事中,老师以适宜的方式与孩子有声或无声的互动着,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对支持性互动策略再次进行梳理:
    1.和幼儿分享主导权。在互动中,分享主导权意味着幼儿和教师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讲话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观点和根据自己意愿探索世界的机会。故事中,在安全和公平的前提下,幼儿主导游戏: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玩——何时结束,老师根据幼儿的要求参与活动,担任裁判员、搬运工,遵循幼儿的“指导”。这里使用的动词是“分享”,即游戏的主导权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流动的。分享主导权是教师“儿童观”的体现,也是师幼之间有效互动的核心。
    2.支持幼儿的游戏,关注幼儿优点(结合实践将两条合并)。《指南》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观察、理解幼儿的游戏,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理解他们的意图。整个故事都是在游戏中发生的,通过观察幼儿的搭建方式,与幼儿进行一问一答的互动,教师就能发现孩子对于“重心、对称”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通过观察幼儿游戏中的神情,教师又可进一步了解其需求,如面对孩子兴冲冲地去搬运其他区积木又折返时的踌躇,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提出帮助。在故事中,教师听从幼儿支配,全身心的参与让孩子更受鼓舞。同时我们视每一个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以幼儿的能力和兴趣为出发点,幼儿的学习动机才能被真正激发起来。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提供新的挑战、新的材料,如保留房子但又不影响操场安全,可以增加额外学习的机会。
    3.和幼儿建立真实的关系。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与教师之间应该是诚实的、开明的,教师与孩子“同疑同乐”。我们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兴趣,如希望房子更高,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活动。在与幼儿相处时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上,专心地回应幼儿的兴趣!如教师会随着房子的变高欢呼,也会为了房子的摇晃惊慌。如果教师渴望分享幼儿的快乐,就会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活动和学习是重要的。另外诚实地提出问题和限制提问的次数也很重要。诚实的问题是指发问者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是开放式的,如“如何变高”,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使得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反思。在小宝组第一次房子变歪时,教师采用行动与幼儿互动,而不是一再追问“为什么会歪、怎样能不歪”,喋喋不休的追问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4.鼓励幼儿而仅非表扬。很多教师习惯表扬幼儿并把表扬当作一种管理的手段,让幼儿的行为符合成人的期望。但表扬可能是有害的,可能会使得幼儿学会依靠成人来判断对错。也有幼儿可能会害怕尝试新的想法,因为他们担心得不到表扬,从而遏制“主动性”的发展。而通过鼓励,教师可以认可幼儿的努力和成就。对于大班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幼儿描述自己的行动、努力、成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鼓励,教师和孩子可以就某一问题尝试更好的解决方法,延伸幼儿的活动。比如在“变高妙招”中,教师请幼儿自己描述变高的妙招和失败的原因,肯定幼儿行为的同时,鼓励幼儿寻找更合适的办法。    5.采用问题解决法解决冲突。冲突是幼儿游戏、学习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故事中最为突出的冲突就是抢攀爬架。教师把要明确冲突源于幼儿的发展需求,争抢攀爬架是问题,但幼儿不是,幼儿争吵背后是为了自己组能够胜利,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如何解决,就可以给幼儿一个学习“协商、思考、合作、共享”的机会。从故事中,我们看到教师是这样做的:停止伤害行为——认同幼儿感受——收集信息——重述问题——询问幼儿解决的办法——给予后续支持。巧用冲突,孩子就会逐渐相信自己是一名“冲突解决者”,相信成人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甚至学会去帮助别人,让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更融洽,逐渐变成一种自然的行为。
        当没有人能对“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做出准确预测时,支持幼儿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品质——“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幼儿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建构支持性的师幼互动,顺应幼儿的兴趣、顺应幼儿的年龄特征、顺应幼儿的优势、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他们才能学得最好,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
[2]朱慕菊,李季湄,冯晓霞,姜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189~197
[3]安.S.爱泼斯坦.学前教育中的主动学习精要——认识高瞻课程模式[M].北京: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第2版
[4]霍力岩,孙蔷蔷,敖晓会.高宽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22-74
[5]玛格丽特.卡尔.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M].(周欣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1月:23-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