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中学
摘要:本文基于教学理论,结合当前新课程标准及新高考背景,从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综合思维和问题式教学方法切入,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综合思维培养做简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综合思维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改的深入,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地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思维更是教学实践中的研究热点。伴随问题式教学的强调,立足于该教学模式来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恰当合适的问题情境中思考问题有助于思维发展,而问题式教学也恰恰就是利用问题来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的一种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越来越多地教师也开始重视起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而问题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说是当前广大教师普遍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完整地呈现问题和相应的情境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没有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即将情境仅仅作为导入的手段,而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情境的前提下去开展学习,一般由于教材中的情境案例具有针对性,所以显得较为枯燥和乏味,对此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有必要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堂中的生活教育,来让问题情境更具生活气息,达到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也要注重其完整性,即贯穿于整节课,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之以后能够去综合地看待和思考问题。此外,情境的设计也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也要培养其学会在生活中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多种直观的情境呈现形式来尽可能地使情境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中,情境一:炎热的夏天,避暑是必不可少的,也正因如此海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国海边的风向在白天和夜晚有什么不同和差别?情境二:大家有没有想过空调为什么要挂在墙上,而暖气要放在地上,这当中蕴含了怎样的地理知识?两个情境均从周围的生活现象入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来激活其内在的学习兴趣,将其置身于生活当中学习地理,这也更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思维的锻炼。
二、设计问题链
问题能够很好地将各知识点连接起来,而在问题式教学中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起完善的问题系统,结合生活情境来对问题进行拆分,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立足于情境,结合教学目标先设计出一个主线问题,然后再根据本课中的知识点来对主线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同时还要注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确保学生能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建立起解题框架,最终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集思广益,明确问题重点,建构其对问题的充分认知和理解,最终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经过该过程也势必会达到本课的教学预设。当然,教师也要明确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习链条设计仅仅只是预设,而实际学习过程的展开仍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避免问题链使用过度而导致牵引学生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荒漠化防治”相关教学中,主线问题可以确定为“荒漠化的成因”,教师可以通过蚂蚁森林中虚拟种树的情境来引入本课教学,设置几个问题:这些虚拟种植的树都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其他地方不需要吗?其地理位置有什么特殊性?气候特点如何?进而通过播放西北地区先前植被茂密到如今荒漠化的发展过程资料,从而再引出几个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有哪些?为了应对荒漠化,我们还有哪些防护措施?一系列的问题链,将荒漠化中涉及到的多个地理要素都包含在内,并从不同时空和不同区域出发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极大提高其综合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时经常会反映知识点过于繁杂,且大多都需要背诵,那么此时教师同样可以选择问题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知识。例如,在东南亚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人出境旅游选择偏爱东南亚的原因”作为主线索来引导学生去学习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比如首先从距离较近和相比于欧洲游的价格实惠两个方面,来引出其地理位置和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国家组成,再从其丰富的热带旅游资源来对东南亚的气候、地形和河流特征进行总结,此外还包括东南亚的农业和宗教等等。最终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梳理,而且使学生有效地学会了运用综合思维来全面分析问题。
三、注重过程
分析讨论和交流是体现综合思维能力的关键,也是形成综合思维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凝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了对传统三维目标的整合,比如其中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中对表达交流和反思,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等方面的体现,都可以看出是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也意味着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时做好点拨启发,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具备合作探究的品质,充分利用好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来实现学生思维之间的碰撞。仍以综合性较强的荒漠化防治为例,解决此类问题需要综合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来进行,而很难保证学生会考虑周全,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和引导,比如自然要素要充分考虑到土壤、水文、气候、地形等等,人文要素要充分考虑到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等等。待等学生对问题有一个综合考虑之后,再引导其进行认真地分析和归纳总结。
四、完善反思评价
反思评价环节往往是教学中容易被省略的一个环节,但其实不然,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既要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所反映出的思维能力以及价值取向做出评价。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反思评价体系,才能够帮助教师对于本课的授课效果有一个更加直观地认识,也能够明确在问题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一些仍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从而总结出一套既适合自己,又符合实际学情的教学体系。例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思维评价表,水平一阶段中,评价要素为“能够说出周边的工业生产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列举两到三中影响因素,从单个因素角度看到影响因素是变化的。”水平二阶段为“能够从给定的材料中提取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进行归纳,认识到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是多个要素共同作业的,从时空变化角度认识到工业区位 因素的变化,对某工业区位因素变化给出简单的解释。”水平三为“能够从给定的材料中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并认识到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进而从要素综合的角度,时空分析的角度合理解释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水平四为“能够结合给定的复杂案例,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区综合的角度全面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因素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究,并对某地农业发展进行简要评价。”水平五为“着眼于不同的工业区位选择,合理分析农业区位综合条件,通过材料从要素综合的角度、时空分析的角度合理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对工业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判断和评价,预测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始终在不断深化,本文也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带去一点参考和启发,希望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并且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许滢倩.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为例[J].现代教学,2019(Z1):138-139.
[2]吴昊.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育教学探微[J].基础教育研究,2018(24):35-36.
[3]王金国.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培养——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