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壮壮
山东省禹城市第一中学 251200
摘要: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要想让自身的教学能够呈现出比较生动地形式,就有必要重视教学的创新,促使学生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下,获取新鲜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研究高中政治创新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性教学策略
政治是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该门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有必要尽量优化教学的形式,采用比较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使得学生做好政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获得发展和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就高中政治创新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一、生活化教学
学生往往会主动性接触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依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可以进行生活化的教学,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接触政治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获得发展和提升。
如,在讲授“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单元的知识时,笔者便会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在课堂开始环节,笔者向学生展现了一段资料,资料显示了小明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资料所展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具备密切的联系性,因此,对这种资料比较感兴趣。依据资料,笔者会引导学生阅读,并会向学生询问关于小明一天中的生活和学习中享受了哪些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分别是由哪些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和生产者提供的?问题。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进行问题的解答。当然,笔者则会就学生所解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让学生在笔者的指引下,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使得笔者能够因此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情境化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当下一种比较新兴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要重视的是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得学生融入到比较生动地情境中,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研究。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有必要就情境教学法进行研究,有必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政治知识,让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获得发展和提升。
如,在讲授“伟大的改革开放”这部分的知识时,笔者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意义,便会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备课阶段,笔者会依据教材内所展现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丰富多样的资源,并会将这些资源所展现的图片和视频下载下来,依据改革开放的时间和进程,进行一定的汇总,设计成总的视频,放在课件中。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知识时,笔者会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现自己实现搜集好的视频。视频比较的生动、形象性的向学生展现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并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直观性地了解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的变化。视频创设出生动地情境,学生能够不自觉的融入到情境中,更好地体会政治知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政治知识,使得比较的教育因此变得分外顺利,学生也因此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互动化教学
课堂需要一定的互动性,需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以使得教育更好地展现主体,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有必要进行互动化的教学,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讲授“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的知识时,笔者便会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教育中。在课堂上,笔者会就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小组的划分,并会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知识进行研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自学。为了使得学生做好知识的学习,笔者会向学生展现知识学习任务,即探究我国分配制度,掌握具体性的分配知识,并明晰呈现出这种分配方式的原因;掌握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和意义;理解劳动的价值,正确对待劳动。在明晰了学习任务后,学生便开始进行知识的互动式的学习。学生会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和研究,更好地研究教材,更好地探究知识,使得课堂呈现出互动性的学生,让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且主动性的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学习完毕后,笔者还会让学生展现出他们的知识学习效果,并会就学生所取得知识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促使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掌握知识。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知识的教育时,有必要对互动化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必要采用比较合理性的形式实施互动化教学法,以使得学生好好学习知识,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综上,当下,社会在进行不断地优化,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教育的创新是必然的趋势。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承担起属于自身的职责,需要重视比较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创新,以使得学生做好在政治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董英俊.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活力课堂构建策略探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8).
[2]董文汇.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分析[J].华夏教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