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齐宏亮
[导读]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齐宏亮   
        河源市正德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上述角度来看,很多教师采取的让学生记住大量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不到位。本文从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时空思维为核心,以史料学习为途径,以历史解释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取向五个方面对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广大同仁的历史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自核心素养概念提出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各个学科学段教师的关注重点。具体到初中实例教学,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准绳,瞄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制定有效而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既能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能塑造他们的历史学习思维,提升其学习历史的自主技能。只有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学到的历史知识,根据对历史的理解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不断从历史现象中汲取营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
        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具有观察历史面貌,总结人类发展,研究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成长经历的功能。通过对观察对象进行客观分析,使得人们可以发现历史真实,找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规律,从中得到启发。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唯物史观,历史事件在学生眼中就是破碎的,是由一个个偶然组成的,学生也就无法理解历史的规律,历史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些有趣的谈资,无法对他们的成长进步起到指导作用。
        例如,在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最后完成统一的会是秦,中国又为什么会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思考进行总结,引领学生进行更深入地分析,认识到秦统一中国固然有着历史的规律,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而统一本身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把历史的发展归于神秘主义或虚无主义。
        二、以时空思维为核心
        所谓时空思维,也被称作时空观念,指的是通过将历史事件与历史背景和空间联系起来,深入探索历史现象。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事件,会随着时间而发展。教师应为学生规划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空间历史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能够根据特定的时间表去了解历史发展过程。另外,历史也是空间领域中分散而连续的发展。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空间要素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理解历史变化和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的发展特征,由此去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
        以“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时空角度分析历史发展过程。首先,从时间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从时间的角度对隋朝统一的意义进行分析。学生会发现,在隋朝之前中国分裂已有二百多年,隋朝的建立又一次完成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对于和平统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因为完成了这一步骤,才为之后唐朝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从空间的角度,教师则要与学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比如在不同空间发生的各个历史事件是怎样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的。
        三、以史料学习为途径
        上文已经提到,历史是真正发生过的事件。对于历史的发展,必然需要充分的史料来佐证,包括文字史料或实物史料等。这些记录历史的史料本身就代表着历史事件,体现着历史规律。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史料,将对史料的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

在这方面,单单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因为教材中的第一手史料并不多,内容也较为有限。教师应通过补充更为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对史料的分析,达到研究历史的目的。当然,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多加注意,加强对史料真假与价值的辨别。
        例如,在学习“盛唐气象”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中外的历史文献或实物,供学生研究学习。通过分析这些史料,学生会发现不仅盛唐时期不仅在中国人看来是太平盛世,对于外国人来说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比如当时源源不绝的遣唐使,还有各国派到唐朝的众多贡使,就代表着外国对盛唐的认可。又如,在学习“北宋的政治”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辽国对北宋的记录,从中分析北宋政治的特点,并与北宋人物自己的记述进行对照,发现历史的真实。
        四、以历史解释为目标
        历史解释是学生学习历史达到一定水平后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在优秀历史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应该能够对历史进行客观、合理地分析,自主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分析出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能够有效调动和使用自己的历史思维和众多史料。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个性化角度,使得每一名性格和学习特点不尽相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历史解释,让历史成为自己成长的养料。
        例如,在学习宋朝历史的时候,学生会接触到冗官、冗兵、冗费的概念,以及不少史料中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宋朝的经济发展那么繁荣,却会出现积贫积弱的现象?为什么会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教师不要直接解释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向学生提供更多史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史料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生的自主研究分析告一段落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让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真正理解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
        五、以爱国主义为取向
        爱国主义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来说,不仅要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要借此推动学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以上文的对宋朝的历史解释为例,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应该能够从中发现作为一名公民应该怎样做或者应该树立怎样远大的理想,在避免当代中国重蹈历史覆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目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中国历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现在人们的生活有关,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等近代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当时中国对待鸦片的态度是什么?是否做到了对毒品的有效抵御?现在的中国对于毒品又是什么态度?力量大不大?还用不用担心外国的干涉?然后帮助学生将历史事实串联起来,让学生明白中国历史是如何发展到当前的状态的,我们怎样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又怎样保护了大家能够不受毒品的危害。这样就通过历史教育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能够为伟大祖国所取得的建设发展成就而感到自豪。
        总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专注在某一个领域就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通过上述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就会更为全面,能够使得学生对历史有更准确和深入的认识。历史将不再像是某些影视作品那样,只是一些所谓“精英人物”的表演舞台,而是事物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反映,也是国家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智慧来源。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生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历史学习成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
        [2]戴建华,李霞,陈庚.关于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中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103-104.
        [3]王晶.如何提高初中历史学生的核心素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4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