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也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楼连丰
[导读] 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 具体化的方法,它是一个简单、有效、美观的思维工具。
        楼连丰
        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舟山初级中学  321300
        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 具体化的方法,它是一个简单、有效、美观的思维工具。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按大脑的思考规律促使大脑潜能得到最有效的开发。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学科意识中注重人文思考和实践运用,需处理的信息也是包罗万象,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溶入到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以高效地将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与学科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在制作、构思、完成等系列步骤中,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逐渐夯实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并最终固化成素养意识。
        那么,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呢?
让思维导图在课前“导学”中发挥初步感知的作用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探究习惯的良好举措,在预习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运用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导学中穿插运用,把课堂课时的内容甚至某一历史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或地理探究中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条件、生产和生活特色等初步感知较为松散的知识点,用各个文字体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的主干、支干系统连接的网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出具大框架,让学生在自学中互相讨论、反思并总结完成。笔者在上到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南方地区——水乡孕育的城镇》时设计了这样一幅导图:

在导图设计中按照导图条纲由粗略至详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教材的初步感知,在条纲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并且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最终获得知识点优化整合。在初次运用时,笔者运用了填空题式导学案,学生初步感知容易,但缺点是遗忘快,应用到课堂问题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概括以及理解。两者相比较,运用思维导图式来进入导学,能快速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把控,从而探究整体与局部的相互联系,并对知识点进行初步的贯穿与整合。从历史知识架构上,思维导图式导学利用大脑容易接受的概括思维形式,在思考过程中注重演绎与分析这一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粗主干——细枝条,知识点的拓展层层递进,从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把握,大大加深了学习印象,长此以往,课前的导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不由自主地形成定势与习惯,反思与整合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习自主能动性也可以有显著地提高
        一、让思维导图在板书总结中的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干扰而非记忆细胞的衰退所致,大脑时时刻刻都有新的信息输入,而这些新旧信息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干扰关系。遗忘就是新信息对旧信息的干扰所致,相隔的时间越长,所受的干扰也就越多,遗忘现象也就越严重。①有教育专家经过研究表明: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率为95%以上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率只有32%。按照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有速度,学生在学习识记知识后,遗忘就会发生,遗忘的产生是先快后慢,为了消弥课堂讲授学生记忆的不足,需要教师把框目重难点或知识点的串接词用特殊的形式反映到黑板上形成板书并展现成独特的视觉信号,优秀的板书设计,是课程大纲、教材解读、学生实状的完美串接,是完整课堂缩影与师生积极互动的良好反映。对应遗忘理论,板书的设计与运用往往能突出学生的理解记忆程度高低,也决定了一堂课的是否能获得成功。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板书是通常是以一、二、三…类似的条目型展现形式,在条目中虽有重难点的罗列,但复读机式的重新书写容易使学生产生记忆疲劳,课堂最后阶段的黄金记忆期也就白白浪费了。条目型板书只是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简化和归纳,一方面违背了思维记忆的规律,课堂授课效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概括总结的抽象、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提高不大。而思维导图特别强调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注重阐述内容由粗略到细致的思维过程,它可以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较好地融合,利用在黑板上形成的思维痕迹结构,呈现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形。笔者在上至人教标准实验版《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时在设计中利用马镫的“起源”、“传播”这两大主干加深总体感知,在每个主干中加入关键词的串连,这加深了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与巩固,同时在运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小组总结将欧亚文明之间的传播途径形成初步的感知,对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思维的固化,遗忘规律在课堂的旧信息干扰环节得到了进一步的排除,提高了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当在思维导图式板书的设计中利用关键字的连接和发散成为一种习惯,这将大大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训练思维能力。
        三、让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起到固化旧知识的作用
        在复习课中,由于知识点明显增多,教师往往选择事无巨细地进行讲解,无形中忽略了学生的潜在发展能力,这些过度的教学行为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压制了学习积极性。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笔者在设计中将列强入侵的四场战争运用表格先是罗列了时间、经过,再介绍条约内容、影响,最后加上启示。这些新知识的介绍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是同一水平线,知识的扩展是静止不前的,教师的过度讲授非但未能让已有的知识获得良好的串接,给予学生更好的思维体验,反而让学生误以为这是熟悉的知识,缺少对新知识的生疑、释疑能力,创新思维受到了禁锢,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压缩。其实在复习课中知识联系比较明显,这一阶段运用好了可以将知识以旧促新,以新促发展,成为掌握新知识的又一基点。运用思维导图式的复习模式,提供知识点主支干,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课题,达到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二次设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图,设计了“侵略”与“抗争”这两个主干,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嵌入到支干,导图将战争过程、条约、影响抽丝剥茧式呈现出来,运用文字、符号、图片、色彩等的图形思维工具,用最大的信息容量以关键词的形式加深记忆,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观察比较、比较、归纳、总结、演绎,复习课要点虽多,但学生在学习中依然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形成对历史知识独特分析的能力。
        当今教学改革注重逻辑体系、心理体系与思维发展规律的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强调教学内容结构化,重视思维记忆由简单的记忆理解上升为素养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学科,涵盖历史知识、全球视野、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等大量综合信息,知识点繁杂,运用思维导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各类有效历史知识的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综合运用,感知基本历史知识,架构基本历史概念,串联历史文化联系,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天才.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新教育,2020(08):85.
[2]张盼.巧借思维导图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J].新课程(下),2019(03):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