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3期   作者:李婷
[导读] 新课改逐渐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师不甘落后,要做长久的领头羊
        李婷
        山西省霍州市李曹镇源头学校
        摘要:新课改逐渐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师不甘落后,要做长久的领头羊。于是笔者根据教学大纲指定了适合课堂教学的种种素材,把实际科学带进教室,在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教室中创设情境。有鉴于此,教师要重视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以此可以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运用
        广大小学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合理有效地将情境教学引入到科学教学课堂当中,以此可以启迪学生心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能力。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
        一、创设合作情境
        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学习方式,它应用于小学科学课中,必然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有鉴于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以此可以让学生更乐于进行探究,不断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素养的提升。
        例如,以《蚯蚓的选择》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播放领学生挖蚯蚓的录象,并要让学生结合视频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从刚才的录象里,你们有没有发现:同学们是在哪里找到蚯蚓的?土壤里的光线是明亮还是黑暗呢?从同学们寻找蚯蚓到发现蚯蚓,我们可以推测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然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合作进行以下实验:验证蚯蚓喜欢的环境。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出示做实验需要的材料分别有:镊子、长方形的盒子、潮湿的土,干燥的土(边讲边展示),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蚯蚓。并要投影展示介绍蚯蚓:蚯蚓是一种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土壤里的有机物和植物的茎、叶为食,(用镊子将蚯蚓夹起放在手心)蚯蚓是人类的好朋友,不会伤害我们,但它的胆子比较小,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接着,教师需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蚯蚓喜欢的环境。最后,教师需要让小组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你们知道蚯蚓对人类有什么帮助吗?并要进行以下表述:蚯蚓对人类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爱护蚯蚓,让它们为人类做更多更大的贡献。今天咱们请来做实验的这些蚯蚓,实验完后应该怎么办呀?以引导学生把蚯蚓送回家,放回土壤里去,让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了培养,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创设媒体情境
        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小学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优良的科学感知力;多媒体增加了教学资源,引领着学生深入探究;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结合的方式将小学科学教学化难为易,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帮助。有鉴于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媒体情境以此可以改善科学教学课堂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教师首先需要运用多媒体演示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图片…然而人们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并要与学生进行以下谈话:很早以来,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从中获得更多的热能。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知道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阳光。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从太阳那里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呢?说说我们的想法。以此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导入本节课内容,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系吗?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系吗?引导出要探究的课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之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播放“物体的颜色与吸热”、“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这两个实验的视频,并要让学生按照课本以及视频的提示进行实验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媒体情境,丰富了教材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方式,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将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科学教学课堂当中,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生活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从体验中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教学“生活化”注重应用,学生会感到学有所用,从而认清自身与知识的价值,可以获得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此可以让科学教学锦上添花,更加具有吸引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动力。
        例如,以《土壤中有什么》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联系生活,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并要指导学生进行以此操作:1、把烧杯1中的土壤倒在白纸上,观察一下,土壤中有什么,记录下来。2、从烧杯2中取一小块土壤放在白纸上,碾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他们的大小吗?3、把烧杯2中的土慢慢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最后,教师需要让学生看图片,并要让思考: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动植物对土壤有什么作用?以此通过全班交流,得出土壤是最有价值的资源。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科学教学回归了本色,进一步彰显了科学教学的魅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四、创设实验情境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知识;实验教学又是以观察和操作为基础,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实验课教学成为上好科学课的核心。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以此可以让学生对科学规律有一个深入的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勇气。
        例如,以《测量力的大小》为例,在讲述本节课的有关知识时,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实验: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强调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的注意事项(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然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重力大小,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以下活动:制作弹簧测力计,并要为学生总结教材知识,不断加深学生学习感悟。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情境教学所发挥的重要价值,并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从而能够让科学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树军.剖析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形式[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043-00043.
        [2]齐立.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5,36(12X):240-.
        [3]郝成三.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