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宝惠
福建省漳州市江滨小学 邮编 363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于实践活动。所以,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组织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组织能力;培养
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的个性化内容,体验式和反思性活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颠覆。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当独立的个人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作为领导者自发组织团队以形成核心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通常只扮演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一、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生组织能力的前提
1.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管许多地区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并未积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许多小学教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且师本观念过重,在实践活动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未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状况对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自己做好辅导者的角色。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的诉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为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综合活动时,教师应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作为活动的目标,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是决定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和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但是,目前,许多小学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发展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例如,由于年龄较小,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时,应改变教学方法,使活动的内容和规则易于理解,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活动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了解活动的真正目的并积极参与该活动,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制定相关策略来组织小学班级的实际活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定期举办的讲座或竞赛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1.方案设计
综合性实践活动本质上是面向问题的探索和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通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从方案设计开始做起,以促进学生组织能力的发展。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塑料大棚研究”为例。创建该活动时,首先需要将学生分组。在正常情况下,许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考虑到教学的便利性,制定适当的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尽管这样的做法对活动开展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就要对活动的各个过程进行改进和创新,因为一些传统的手段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且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如果面对实践活动,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自然无法积极参与学习。
因此,在分组阶段,教师应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组,以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习方向更加统一。
第二步是计划问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温室测量相关的数据,例如材料、保温等,并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针对材料进行分组讨论,并确定关键问题和可行的建议,并为实践研究设定方向和目标。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分组常见图片和文本来帮助学生呈现研究计划和问题布局。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互助组织进一步阐明学生的实践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从而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目标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步是评估研究目标。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较差,对此类活动的了解不多。因此,基于小组的内部组织和协作,可以确定研究的目标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干预措施,以帮助学生根据重塑或改善自己的计划,从而提升实际实践活动的可行性。
2.实践技能
对于学生而言,组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而是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这样既可以实现“边做边学”,又可以达到“边做边学”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并将任务下分到各个小组,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活动并展开研究。同时,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必须分担工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每个个体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实际上,完成项目的过程,正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组织能力的主要途径。
3.组织合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个人具备一定的能力,从团队的角度来看,还需要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开发学生的协作技能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发展不仅仅依赖合作本身,而是学生个人组织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们仍然以“塑料大棚”为例。在合作中,学生们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提出“如何提高温室效率”。在会议期间,基于理论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保温效果”的结论开始,然后进行实际活动,例如根据东西方的日照情况或根据保温效果来确定温室的方向。在晚上覆盖温室的外层,以达到保温的效果。这些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困难的,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共享知识、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创新技能
组织活动不仅是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组织的过程中,处理不同人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作为组织者,要做到集思广益,让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个性和想法,这是发展组织能力的关键因素。
以“玩灯”为例,教师可以选择“最漂亮的灯”这一活动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组织团队,进行协作。但是,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形成思想冲突。教师应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想法,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个体的发展离不开整体,所以组织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一生。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锤炼十分重要,教师应据此改进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更好地实现活动目标。
参考文献:
[1]葛建刚.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践行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9(02):100-101.
[2]张传燧,左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从小学抓起[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