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崔良巧
[导读] 教师向课堂要实效,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崔良巧
        广东省阳春市第五中学   广东省阳春市  529612   
         
        摘要:教师向课堂要实效,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兴趣浓厚地走进课文,理解文章重点和内涵。课堂上学生有章可循。逐步能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自主学习,用语文滋养人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一直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充分的预设和生成,注重课堂评价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关键词:实效;生成;预设;评价
        
        
        我在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向课堂要效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兴趣浓厚地走进课文,理解文章重点和内涵。课堂上学生有章可循。逐步能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自主学习,用语文滋养人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一直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为切入口,探究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途径。多年来,我追求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充分的预设和生成,注重课堂评价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在三维目标等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有效的语文教学应优化课堂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肖川博士在专题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中说过:“有效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感到获得学习的满足,同时他们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共鸣。”是的,我觉得有效的教学学生必须是实质性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向互动,自我顿悟等。
        我喜欢开放式的自主探索的课堂,学生们在充满笑声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更加高效。例如高中必修4中的《阿Q正传》,内容很丰富,主题深刻,文章很长,需要几个课时才能讲完。如果教师把握重点,去掉那些次要内容,也能用两课时解读课文。我第一课时设就是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大家对于造成阿Q性格特征的原因各抒己见,见解独到。我还让学生探讨:如果我是阿Q,我会怎样?在讨论中和笑声中,学生很快就能把握文章的内涵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得找准切入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如《阿Q正传》这节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精神胜利法吗?偷偷告述你,我经常也会像鲁迅笔下的阿Q那样的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这样的导语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面分析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有个学生说:“阿Q不是变态的么?怎么你也像他那样?”我说:“你说呢?我变态么?”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随着深入文本,大家对阿Q有了新的认识,有个学生说:“我了解阿Q,如果他没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抚自己,早就得了精神病了。”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实现充分的预设和生成
        《新课标》也告诉我们,只有以预设为基础,才能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以生成为导向,才能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是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收获“一堂不可预约的精彩”。
        是的,课前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才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部分教师可以先自己吃透文本,然后在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群策群力,探索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共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一《孔雀东南飞》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对于《孔雀东南飞》学习,我改变了一如既往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按照文本内容共同表演课本剧,在预设的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能与随笔、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找到了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
        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上课前几天发布,并要求学生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从课本里就地取材与同学们商量了表演性强的历史片段。接着,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小组的“导演”去统筹。


        上课时我先让同学们对课文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并且上黑板写出来,一些同学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她专横无理,对于优秀的兰芝和她与仲卿的爱情,焦母非常独断,专横。她毫无同情心,棒打鸳鸯。刘兄是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黑板被每组代表的同学写得满满的。这些充满个性的文字,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迸发!这完全与“率真作文”中真情流露不谋而合。
        接着,让每组进行为时五分钟的课本剧表演。各组同学们入木三分的表演,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大家笑得前仰后翻。课堂气氛空前高涨,然后评分交流汇报。课堂上有了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在接下来的探究交流中,学生自然就能挖掘刘兰芝婚姻失败的点点滴滴和根源:“作为女性,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和婚姻……”有个学生噙着泪说:“幸好我不在那个社会,刘兰芝那么优秀婆婆都不喜欢,如果是我早就死定了。”学生听完后哈哈大笑。在学生与学生多元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再读原文的时候,已是对文本非常了然。
        最后是质疑拓展。教学至此,已完成了目标,而学生的思维却超越了文本。一名学生动情地问:“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对待爱情婚姻?”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无语深思——这篇文章已深深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上烙下了印记。
三、课堂实效应注重课堂评价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觉得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时肯定和称赞较多。但是我觉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如用幽默的语言消除学生受挫后沮丧和难堪。记得我在教《将相和》一课时,让一位学生朗读“蔺相如把和氏璧交给秦王”的内容时,要求她读出当时紧张的气氛,语速稍快些。结果这位学生太紧张了,读得非常不流利,吞吞吐吐。我走在她的旁边,笑笑说:“情况本来紧急,但还要把话讲清楚的,否则岂不误了国家大事?”她向我吐吐舌头,学生们都笑了,结果她第二次读时,效果不错。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只有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锤炼,教师的评价才能达到优化的境地。
四、有效的语文教学应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可是当前大部分教师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两者拿捏得不到位。
        例如,有一次我在听一位教师上《塞翁失马》公开课时,该教师在学生还没完全理解课文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表演《塞翁失马》的故事过程,部分小组学生准备不充分,表演断断续续,表情与实际也不符合,故事设置也出现了相背离的情况。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创设了学生表演活动的情境,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其主体作用了也“好像”得到了发挥。同时,师生的距离也“貌似”近了,似乎实施了零距离的对话。但认真听课便会觉得,这堂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的课,并没有突出文字重点,没法激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真正理解,表演故事情节也是流于形式而已。
        因此,我觉得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教师的课堂应该由浅入深,吃透文本,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渐认识、丰富而真实的过程。教师们除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的奥妙和艺术手法上的独到之处,提高自主欣赏课文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这样,丰厚学生文学底蕴和精神世界,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学生的语文素养协调发展,确实做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实验稿)》
    [2] 于漪《如何追求课堂的灵动》
        [3] 石欧、刘丽群等《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
        [4] 肖川的专题报告《有效教学的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