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陕西省汉中市中山街小学723000
自2019年,部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以来,我一直怀揣着一分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学习部编教材新理念,如温儒敏教授的《部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以及《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温儒敏教授提出的部编教材使用建议》的重要讲话,并积极加入省学带课题,探究部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渐渐对部编教材的编排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是深刻地领会到部编教材对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语文素养主题”,具体在习作中,将若干个语言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以及习作单元之中。所以,用好部编教材,就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快乐读书吧”,抓住学生语言文字积累的“根”。
丰富的阅读,积累语言文字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部编教材根据一年级的阅读学情设计了“和大人一起读”环节,中高段设计了“快乐读书吧”,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阅读从课内延伸的课外,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让文字潜移默化的浸润孩子的心灵,当然这更是孩子们能有感而发,有事可写的的源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的利用好这块阵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引导读《童年》这部作品伊始,我采用了范读精彩片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先范读作品的第一章:父亲旳离世,母亲的悲伤部分,与同学们交流阿廖沙今后的生活可能会经历什么?接着学生自由读教材节选——幽默、和蔼可亲的外祖母部分。最后根据学情,由已读过《童年》的孩子朗读外祖父毒打阿廖沙的章节,借以启发学生想象,阿廖沙在新的家庭生活中可能还会遇到哪些人,还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在共读《童年》两周时间里,我还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安排了一个精短的聊书会,分别由一名学生或朗读一小段精彩片段,或用自己的话讲一段阿廖沙的故事,说说自己的体会,在每天的带动引领下,学生基本都能饶有兴趣地读完这本书。最后我还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收获展示台,如“精彩片段我能背”“写给阿廖沙的一封信”、“好书推荐小报”、“漫画外祖父、漫画外婆等”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学生读的有滋有味,让阅读的根深深的扎进孩子的心里。
二、充分利用选文、学习园地,抓住习作训练的“点”。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能使用语言文字,是我们习作教学的重点。部编教材采用了,“阶梯式”练习方式,由易到难,注重了语言训练“点”的渗透和指导,让老师做到了有章可循,学生做到了有法可依。如在《穷人》一课中,学生从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中,真切的感受到人物那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课后练习中就设计了“渔夫回来了,桑娜沉默了,她沉默时又在想什么”这样一个心理活动训练点,学生很快结合具体情境,模仿选文,写出了桑娜丰富的心理活动。同时,我还充分利用语文园地中心理描写的片段为抓手,加强巩固心理描写的“训练点。”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的心理活动中,感受“我”眼睁睁的看着战友被烧死却无能为力痛苦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是邱少云你又是怎样想的?我设计了:“燃烧弹在他周围点燃时”,“烧到他的身体时”,“奄奄一息时”等环节,继续巩固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当然,在部编教材的编写中,针对习作素养的“点”的训练还有很多,如:人物语言不用“说”字,训练了语言描写的灵活表达;展示例句,体会人在着迷是的状态,训练了人物描写动作、神态的写法;对于排比、比喻、反复、对偶等修辞也在语文园地中有专门的例句展示与训练……我们只要用好这些教材,用小练笔或口语表达等方式落实这些语言训练的点,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充分利用习作单元,构成习作训练的“线”。
部编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编排,也是提升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习作单元的例文,着眼全篇,针对性强,综合性强。例如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主题是“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方面选材”,设计有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两篇习作例文。在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的处理上,我首先着眼于全篇,教孩子们用列提纲的方式理出围绕中心句,作者都有哪些选材?使学生明白,中心句就像一朵花的花心,所选的材料就是这朵花的花瓣,所有的花瓣都要紧紧围绕着花心,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来。为了进一步巩固列提纲明确选材的方式,我在课堂上还以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们就任意一个中心意思,尝试从不同方面选材让孩子们自由选中心来设计文章的选材。在集体讨论中,孩子们题材多样,选材丰富。如写景文《美丽的汉江河》分别从清澈的水、可爱白白鹭、小雨小乌龟以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来选材;《“小书虫”周睿哲》则从上课偷看书、压岁钱买书、书被撕破了痛苦等方面来选材,总之在集体讨论,当堂评价等方式的交流巩固中,学生们不仅明确了“围绕一个中心选材”更深刻的认识到“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方面选材的”特点。
四、习作批改讲评,全“面”提升习作能力。
作文批改是学生习作的重要一环,是对部编教材习作环节使用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文章不厌百回改”,的确,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部编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尝试了一些批改方法。
1、“作中批改”法。
作文修改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于永正老师就特别喜欢用“作中批改”法。他说“我现在基本上不进行“作前指导”,把“作前指导”改为“作中指导”了,即让学生先自己打草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成什么样子就写成什么样子,好歹是自己的东西。然后再根据草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个别问题则进行个别指导。修改的过程就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比结果更重要。”的确是这样,学生定稿后的习作,老师批改再细,而结果往往是学生更关注等级、分数,这样的批改只是白白耗费了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得不偿失。
2、生生互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者组织他们互相修改。”由此可见,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这是一个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过程。在方法上可以从这几方面依次批改:格式是否正确,书写是否整洁,错别字情况,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恰当,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意思是否全面等,当然,对于文章中的优美句子,优秀写法也可以予以充分肯定。在形式上,可以小组内互评,集体评等方式。
3、层次区别法。批改不宜一视同仁。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习作水平不可能是一样的,这一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按同一标准要求。对于习作能力较强的孩子,我们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能力差一些的可以一步一步提高,只要做到文通字顺就可以给予充分肯定。关键是给他信心,保护好对习作的兴趣。
如果说部编教材是船,教师就是撑船的舵手,孩子们就是船上的旅客,我们只有撑好船,掌好舵,才能让孩子们领略到最美的风光。用好部编教材,让你我风雨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