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几个着力点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涂碧娥
[导读] 语文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新时期提出了培育语文的核心素养概念
        涂碧娥
        福建省石狮市第八中学
        语文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新时期提出了培育语文的核心素养概念,语文教育不但教授语言文字,教授认知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感受能力,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而高中阶段也是青少年明辨是非,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因此,不管是出于学科要求,还是学段的学情考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都是当仁不让之举。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养、研读教材内容认知、创设情境激发内在驱动力、开展实践活动等来潜移默化地实践立德树人的导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师是在四面都是镜子的环境下生活的”[1],教师的言行举止都被学生关注,甚至模仿。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是一名教师高度的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心,是对历史高度仰望,对人民心存敬畏,对国家满怀信心和热爱。一个没有情怀,没有思想的教师培养出来的不过是一具做题解题的机器,同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是非观、对这个社会充满愤懑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所以,教师的情操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和保障。
    一、着力于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三观精神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年历史,一些深刻的道理、思想价值观都能在作品中体现。一些国学经典中很多都包含了这些立德树人的思想。老庄哲学,孔孟思想,都是中国的精神内核,要充分挖掘潜在的思想价值。如高中阶段的《侍坐》篇中,孔子和诸弟之间在问志和答志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于儒家文化中的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理想情操等,继而衍生出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又如《沁园春?长沙》、《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苏武传》等篇章通过前人面对个人与集体的选择时做出的果敢决定来陶冶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又如《纪念刘和珍君》、《包身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等篇章,通过看到社会的黑暗面,利用对社会不同层面的解读,可以倡导对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通过对于先人为了心中理想国度的不懈努力引导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的追求与维护;通过挖掘这些文章的思想内核,让学生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也从这些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认知24字社会价值观得真正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着力于开发当下热点激发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内驱力
         例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积累素材和培养写作能力时就可以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2015年9月3日,我们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型活动。这场浩大纪念活动有它独特的意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但是生在和平年代的90后高中生。他们眼前看到绚烂的阅兵式盖过了这场纪念活动的真正意义。历史是什么?缅怀先烈是什么? 只不过是一些字眼罢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创设这样的情境:在课前,学生5人为一小组,准备一个抗战老兵的故事,并做成PPT,并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老兵的故事。

此后,再引导学生探讨抗战的意义是什么?最后播放《我是演说家》中梁值关于抗战老兵的故事《约定》在激昂又悲壮音乐背景,铿锵有力的演说下,学生纷纷流下了眼泪,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他们感受到了和平的意义。在2017年的南京大屠杀80年公祭日,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这段历史后,让他们按照古诗格律要求写一首诗。很多学生写下了很好的篇章。这样诚信、爱国、富强、自由、民主的种子早已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正面的引导,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消极事件也要给予正面的引导和疏通,培养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认同。2015年8月12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7月26日在湖北省荆州市发生的电梯事故。安全是一座城市最低限度的要求,城市之所以为城市的必要条件。然而,一桩桩“血的教训”似乎没有唤醒那些装睡的城市。这时候应该引导他们对这个社会思考些什么:总有一天银行行长会是90后,企业家会是90后,甚至国家主席都会是90后,当全社会都被90后占领的时候,老师多么希望,我们的90后不会被下一代人指着鼻子说——不会理性思考的低级爬虫!我多希望这样的惨痛的经历不会在你们这一代经历。这样不断引导学生置身国家、时代的潮流中,从当下社会寻找精神激励,为将来担当重任做准备。同时,抓住这些事实热点,开展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避免填鸭式教育的弊病。
        三、着力于组织课外社会实践实现立德树立导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习近平也曾说过,“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2]。当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清楚的认知,并在教育教学中激发时,及时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的满腔热情落到实处。学生在情理上才会获得满足,才能真正把自身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就像小孩子到学校读书,如果到了学校却没有读书,他内心会有挫败感的。
        语文老师可以组织一些爱国专题活动。如组织一场主题朗诵会《少年中国说》就是很好的篇目;还可以布置一些充满情怀的作业:收集本乡县的抗战历史、重走红军路、组织观看抗战影片《百团大战》、《南京、南京》、采访海外侨亲慈善家、给妈妈做顿饭等等通过这些温情的实践,让他们知道,爱国爱家不是空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我校在高二年段组成志愿者团队前往社会福利院进行“献爱心,送关怀”活动。这是高中生十八岁成人礼系列活动之一,意在18岁之际,让学生们学会关照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并勇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但是要记住,在活动之后,要让学生形成文字,或者口头交流。让学生的情绪有一个宣泄口,让他们的品格和精神落到实处,知行合一,让学生的美好品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但是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但是我们又很清楚,对于学生只教学生知识,教他答题技巧,教他如何应试,这是失败的教育,而如果教给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思想观念,那么他自然会对学习感兴趣。所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着手与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是融为一体的。“知之愈深,行之愈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立并非一朝而就,三观的形成,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一件事情就能达到。这是在不断的情感熏陶,引导才能形成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 [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
[2]习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华网2014-05-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