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李少莉
[导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李少莉
        黑龙江省泰来县第四中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城乡环境恶化也开始日趋严重,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义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利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具有绿色环保思想的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绿色环境思想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学生是未来的塑造者,环境保护的优劣,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水平的高低,并将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同时,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由此可见,绿色教育应当以语文先行。初中语文,尤其是一块适合播种环境意识种子的沃土,充分利用这块土地,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挖掘教材,体会绿色教育内容,增强中学生的环保绿色意识
        在中学语文文本中,有《向沙漠进军》一课,是一篇阐释事理的说明文,该文作者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一生抱着科学救国的心愿,这种思想在他的行动上表现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向群众进行宣传科学教育的机会,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利,他就尽力去做,他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把提高和普及比作科学工作的双翼。科学研究是科学工作的先锋队,科学普及是后备军,缺一不可,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写了此文。当时中国的沙漠现象还不像今天这么严重,但许多问题都已经初露端倪,如滥砍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等,作者都曾一一指出了其中的危害性,并切实提出了与沙漠斗争的方针策略,可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醒和重视。在沙尘暴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该文,理应注意汲取文中的真知灼见,结合经验教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沙漠”面前,作者处处表现了居高临下的克敌制胜的战斗姿态。“向沙漠进军”--题目本身就是作者敲响的催人出征的战鼓,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作者满怀信心地预告:“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原是“不毛之地”的天山南北,现在是“一片葱茏,俨然成为绿洲”。行文里流露出一个革命者的战斗豪情。作者还要把沙漠赖以“向人类进攻的武器--风”加以利用,使它能为人类造福。作者还想把日光“用来发电、取热、煮水、做饭”,照射一种用半导体做成的屋顶,使人可以住在“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的房子里。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理想世界啊!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推进了作者所从事的伟大的科学事业。该文对沙漠的形成、危害和有关治理办法进行科学说明时充满了激情。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途。这样严谨的顺序,体现出逻辑性极强的结构美。该文中还有许多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均使语言具有了很强的形象性和鼓动性,诸如此类的表现出了语言美。在对不同美质的鉴赏之间,我们更能把握文章的内涵,折服于大手笔的魅力。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挖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恰当地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以丰富绿色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在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地创设饱含激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由书本走进生活,从抽象变为具体,将心灵的感悟升华到行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教师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文明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让学生明确: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理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跟着增加。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挖的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立即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然后教师实物投影,展示我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湖的资料和图片。
        图片一:西北地区地区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二:“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由此,老师向学生介绍我国生态环境遭破坏情况,让他们知道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绿色行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是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迫切需求。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经常会向老师,家长询问相关问题,于是我急决定以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为活动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了解了低碳生活的含义,激发树立低碳环保的意识,培养了环保的良好品质。使学生成为低碳生活的倡导者,成为“低碳理念”的传播者,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
        四、走出课堂,强化绿色行动意识
          环保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感悟知识、形成观念的动态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特点的同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中自由地吸吮“绿色乳汁”。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强化意识。如:1、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2、参与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在全校掀起“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在全校掀起节约用纸,废纸利用的热潮。3、组织学生到附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4、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监测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等一手资料。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或写成小论文 ,增强争当环境小卫士的责任感。
        总之,环保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主要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毋庸置疑,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学生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同时是未来环境的主人和保护者。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从小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