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马泽虹
[导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马泽虹
        七台河市教育研究院  1546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的意识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致力于培养幼儿进行良好沟通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这也成为新时代幼儿智力、情商发展的主要基石。尤其是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此时智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个性也在逐渐形成,语言、情感以及行为等各个层面都需要正确引导,这就需要在区域活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合作能力
        引言:
        现代社会中要获得自身发展,与人合作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纲要》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阶段作为人们性格形成的初始阶段,要提升发展就需要培养幼儿与人合作的能力。采用区域活动的模式满足幼儿心理上的需求,加强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有策略地提升幼儿对于人际交往的兴趣,促使幼儿掌握相处的技巧,达到合作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区域活动包含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活动的主要意义
        区域活动又被称为活动区活动,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传播进入中国的,区域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整体的概念,主要是以幼儿自己的兴趣为依据进行活动,其中考虑的重点目标就是幼儿教学的方向以及教学活动,其中活动的分期与主要由科学区、表演区以及图书区等各个区域组成,在一定的区域内制定合适的规则,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学生自行组合完成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区域活动促使幼儿将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区域活动中由教师设置相应的场景并投放活动所需的素材,通过环境场景的创建以及材料的投放,关注不同活动内容对于学生学习以及游戏活动的影响。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完成幼儿的教学,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形式获取知识内容提升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其中,以间接模式帮助幼儿正常地进行区域活动[1]。
        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区域活动中空间具有开放性且其中的娱乐和学习内容是具有整合特性的。各个区域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幼儿可以通过交流的形式进行转移,将各项有息活动联系在一起,各个区域虽然有不同的规则但是会存在一些共性,比如以统一小徽章作为货币,这样就可以将玩偶分区、银行分区、图书分区等各个区域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区域活动自身的开放性以及整合性,提升了区域活动空间的包容力,加强幼儿之间的正向互动与交往。
        (二)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幼儿处于儿童时期,自我意识刚刚形成,刚刚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差异,同时这个阶段也可以为幼儿自主能力进行基础性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使幼儿迈入成长的环境中,促使幼儿自身的社会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幼儿在一定年龄段会形成小团队,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同样离不开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本身就是以合作为基准进行愉快的情趣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合作、沟通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表达能力的训练,在互助合作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
        当前城市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不少家长对于幼儿比较溺爱,尽量满足幼儿的一切需求,加重了幼儿自我意识,也会导致幼儿缺乏“他人”“共享”以及“合作”的意识,甚至对其他小朋友之间的示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很容易被群体冷落而独立发展,这对于未来竞争合作的生长环境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智力、情商以及学习成绩的正向发展[2]。
        区域活动对于优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也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提供的场地以及资料的情况下,进行自主性活动,教师只需要提供一定的引导与帮助即可,不需要针对幼儿的活动行为进行干预。

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幼儿会表现出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将交往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深化成为自己的经验,,让幼儿自己做出驾驭区域活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找寻最为舒服且积极向上的合作方式,在一次次进行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时达成合作能力的提升,达到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主要目标。
        二、在区域活动逐步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作为区域活动表率
        幼儿阶段的孩子具备极强的模仿本能,幼儿学习的本能就在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的孩子,因此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从而达到学生合作能力提升的目的,教师与一起搭档的同伴应该合作的特别愉快,对于与人合作方面表现特别好的幼儿,教师应该大力表扬,让其成为其他幼儿的学习榜样,让其他幼儿积极的去学习和模仿。同时要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意识。以图书区为例,教师可以询问有没有幼儿愿意协助搬运书籍,教师以询问而非命令的语气能够促使幼儿从获得与人相处以及互帮互谅的合作模式,提升幼儿之间的交流标准,同时提升幼儿对于交流合作的兴趣[3]。
        (二)为幼儿创造区域活动中合作的机会
        区域活动的落实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展开活动就需要提供给幼儿不同的区域活动素材,有不同的素材建立不同类型的活动区域,在尊重幼儿自身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效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作为区域活动的主人,借此加强幼儿之间的互助合作。
        教师不需要专门设立区域,而是在区域活动开始时就将设计的任务交给幼儿,给幼儿们制定一定的规矩,比如不能乱丢玩具、大型积木、书籍,同时不能吵架,如果出现分歧要以商量为主解决,是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以双方都认可的方式进行石头剪刀布或者智力、体力游戏,以最终输赢来确定最终区域活动的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幼儿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还培养了幼儿们相互忍让、相互谅解,以共有法则执行正向积极社交的能力,保障幼儿能够在区域活动获取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方法。
        (三)建立区域活动中有效合作和沟通的空间
        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以及给予幼儿们更多自我提升、自我锻炼、主动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效激发幼儿自身对于区域活动的激情,保障每个幼儿都能在集体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开展高效的互动。不过教师要注意,区域活动的主角是幼儿本身,教师不能以自身的主观臆断进行裁判,如果出现争执或者吵闹可以让主动提出,引导幼儿寻找解决之道,而不是从个人视角进行主观判定,要加强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及合作意识,尤其是在进行玩具组装、接力活动等需要每个幼儿发挥能力的项目时,要鼓励幼儿之间加强商量,提升相互配合的默契度,从而最终达成一致。
        (四)将互助合作教育融入日常教育
        区域活动并非一次或者几次就能实现成效,因此除了分区进行的区域活动,在日常中教师也要加强引导,提升幼儿之间的互助合作,比如可以分组进行食物分发工作,将一部分简单的工作分担给某个小组的幼儿,在提升幼儿责任心的同时,加强幼儿之间的社交能力以及沟通合作能力。
        (五)教师针对区域活动要给予鼓励与正向评价
        针对区域活动的成果,教师要给予正面积极的评价,幼儿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鼓励,鼓励能够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促使幼儿发现区域活动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加强幼儿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4]。
        三、结束语
        教师要特别注意幼儿在进行集体活动时之间产生的互助合作,合作时社交方式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幼儿年龄段培养合作心理的基础,是最需要教师引导与关注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达到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目的,真正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陈丽莎.在区域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8.
[2]张福萍.区域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2018,000(018):P.10-11.
[3]陈燕燕.幼儿园中班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下一代,2019,000(004):1-1.
[4]陈丽莎.在区域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00(003):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