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凤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马鞍望海幼儿园 浙江 绍兴 312072
种植园是幼儿园科学的一项实践探究活动,它蕴含了奇妙的科学现象,给了孩子探索生命科学、亲近自然的机会。而大班的幼儿正处于感知、思维、记忆能力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幼儿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拓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在种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持久性和迁移性是一般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大班尝试开展“如何让幼儿爱上种植活动”实践研究。
一、种植活动中设置情景,大胆放手,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种植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事情,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活动时,设置田园的情调,要让孩子们觉得田地要被照顾的感觉。比如:可以先让幼儿看看要种的种子,然后让他们猜猜这是什么种子?说说怎么做会把种子养大,把它们变成花朵。接着,准备种植工具,花盆、铁锹,浇水壶,讲讲怎么用这些工具进行种植,让幼儿知道种植活动是一项大工程,让幼儿对这项活动感兴趣,并知道花盆是用来放土的、铁锹是用来铲土的、水壶是用来浇水的。让每个人都产生兴趣,想自己动手把种子种到花盆中。
二、种植活动中引出有趣的问题,激发幼儿去观察、探索
《指南》中建议:“鼓励并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不断的抛出不同问题,让幼儿在实践中寻找有趣的问题答案。
比如,小种子在地下干什么?小花盆中的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需要浇水、施肥?种下的小种子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子?让幼儿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去实践。还可以试着用绘画和照片的形式让幼儿把照顾种子的过程做成《种子成长小日记》,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引导幼儿从探究发展到发现种子的成长和变化,提高幼儿的探究观察能力。
三、种植活动中善于捕捉契机,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
虽然幼儿对亲手种植的植物高度关注,但由于幼儿思维能力、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熟悉直接受其原有经验的影响,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的种植实践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培养幼儿探究植物的能力。比如种子没发芽是什么原因?植物怎么会生病了?怎样才能让植物更好地成长?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总会不断的深入实践继续探索,教师就要去引导幼儿知道种子没发芽是有原因的,或许是种子的原因,或许是环境的原因,或许是温度、湿度、土壤情况的原因;植物生病了,可能是生虫了和水浇多了的原因。正常生长的植物是需要浇水,施肥的,应该浇多少水,什么情况下植物需要浇水,这都需要孩子们去实践探索。
四、及时鼓励,评价幼儿的探索成果,使幼儿的探究性得以坚持
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认真观察种植活动所产生的问题,而且要多方面地去思考幼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在种植活动中,幼儿的期待时间特别短,教师若不去鼓励和引导,幼儿就会疏于坚持。所以,在活动结束后,要针对问题与幼儿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也要针对个体差异性接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去鼓励他们的记录,给予她们肯定。比如当幼儿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对孩子的积极探索的结果和耐心观察的结果去进行正确评价,引导幼儿具备积极探索、耐心观察的特质。
在种植活动中,幼儿通过分析、实践、思考、推理等一系列过程,精神和身体都得到了滋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学习了关于种植的知识,学会种植的基本方法,积累了种植的经验,懂得如何照顾他们的植物,并学会了细心观察,积极探索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将感性经验提升到孩子易懂的科学道理上,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实际探究能力,爱上种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