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毕薇薇
[导读]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能力。
        毕薇薇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小学部  710038
        摘要: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发展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些问题都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去思考的,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都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如果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信息化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把学生思维引入解决问题的“发展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单元中,第三课时《分饼》即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开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了麻烦,猪八戒化缘到五张饼,该怎样平均分给他们师徒四人呢?有趣的故事吸引着学生,猪八戒那憨厚又着急的样子着实让孩子们忍俊不止,都积极想办法要帮助他。有趣的情景导入,把孩子们快速的带到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孩子们认真的思考,小组内积极交流各自的想法,我听到了孩子们质疑的声音,热烈的辩论,豁然开朗的笑容……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由于信息化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课时,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体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圆分成四等份、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六十四等份,再依次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学生马上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现圆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同时在对比中学生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加两条半径,将学习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意识
        在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明晰化。利用信息技术,将问题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例如六年级《圆》这一单元中《欣赏与设计》一课是利用圆规设计图案,感受圆的对称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上课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绘制了多种图案,同时动态出示“心脏线”和“螺旋线”的画法,将看似极其复杂的图案通过动态的演示,变得简单而有规律,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自己尝试绘制了这两种复杂的图案,我看到了孩子们对自己绘制成功的作品表现出的不可思议和震撼!整节课孩子们都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信息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能更充分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为学生的自主建构知识提供了可能。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找质数》一课时,课后延伸部分,我提出问题:最大的质数存在吗?我们刚刚已经找到小于100的质数有25个,那么介于100与200之间的有21个,介于200与300之间的有16个。再大一些我们会发现10000和10100之间仅有11个质数,100000和100100之间仅有6个。这似乎证明了质数的数量随数值增大而逐渐减少,那么它们最终会消失吗?请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甚至有的学生还寻找了一段视频来证明质数是不会消失的。
         五、利用信息技术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给学生更多的人文气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穿越时空,将古人的数学文化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单元时,我补充了“分马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悠久的数学史上,有这样一道趣题:相传,一位老人有三个儿子,临终前老人留下这样一份遗嘱:我有17头牛,老大分1/2,老二分1/3,老三分1/9,但不能把牛杀掉或者卖掉。面对17头牛,兄弟三人计算了很久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分。这时候,一个聪明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说:“这好办呀,我借给你们1头牛,分完以后再把牛还给我就可以解决了。”兄弟三人听到后,便按照邻居的方法尝试分牛。结果,三个儿子按18头牛的1/2、1/3、1/9分,恰好分别分到9头牛,6头牛,2头牛,最后真的如邻居所说剩下1头牛,还给了邻居。同学们听的津津乐道,都迫不及待的开始分一分。当最后揭晓答案时,都觉得这是个有趣的妙题。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境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愿意了解这些知识,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丰富和开拓。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有效的利用它,将它与课堂充分的融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实践多反思,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