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刘高
[导读]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全新教学要求
        刘高
        河北省三河市沟北小学     065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全新教学要求。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数学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实效性;教学活动;教学方式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数学教师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对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条件要求下,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保证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能力。
一、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科之间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教学标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并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事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加深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可以实现有机融合的,尤其是当前数学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转变,要求数学教师选择贴近教学内容的生活材料,充分突出数学学科教学的直观性,逐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搭配学问”这部分知识内容时,需要为学生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将鱼肉、鸡肉与白菜、土豆、香菜进行合理搭配,请问可以搭配出几种?这道问题的标准答案是6种,但由于部分学生缺少生活经验,认为白菜和鸡肉是不可以搭配的,所以会直接排出这种搭配方式。而产生这种教学问题的原因是数学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不合适,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学生自身认知要求的同时,保证其全身心的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
二、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
        动手实践学习和自主探索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鼓励其在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中进行学习方式方法的积累和总结。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逐渐在学习中形成新的认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梯形面积”这部分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两个大小相等且形状相同的梯形,再要求学生对这两个梯形进行拼装,大部分学生都会直接拼装成平行四边形。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与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放在一起进行学习,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和对比分析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注重捕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精彩瞬间
        在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兼顾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通过设置教学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并在捕捉课堂精彩教学瞬间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约分”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如分数之间比大小的问题,“比较3/4、6/8、9/1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分析之后,给出自己的解答答案;其次,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课堂辅助教学,如展示出三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形,将第一个圆形直接划分成四份,选择将其中相邻的三份涂上颜色,而针对第二个圆形,则要平均分成八份,将其中相邻的六份涂上颜色,同理则是将第三个圆形平均分成十二份,选择其中相邻的九份涂上颜色,通过直观的展示对比,让学生直接观看对比这些涂有颜色面积的大小,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比较分数大小”、“分数约分”等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质量。
四、有效的防止数学课堂教学出现教学片面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涵盖了推理内容、数学实验、观察交流等诸多方面。但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的自身认知存在偏差,甚至认为上述活动都是简单的肢体活动,完全忽视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降低。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测量黑板的实际长度,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实践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测量黑板的长和宽。由于每个学生采用的测量方式不同,导致其实际计算结果存在误差,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妥善处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兼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余石丽.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003):091-092.
[2]李艳君.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C]//第六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2017.
[3]霍玲菊.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002):P.132-132.
[4]谢学楷.浅谈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510(12):062-0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