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王成娟
[导读] 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是每一位教师所要具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
        王成娟
        福建省三明市第十中学  365000
        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是每一位教师所要具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直指传统教育的问题核心—-在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数学学习主要的参与者,应该具备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是值得探索的。
        一、“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的内涵
        “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应是在数学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带领每位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让学生学到“自己的数学”。 “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笔者赋予它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应努力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素养,将数学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导纳入自己知识体系中,而不是靠老师被动的灌输。  
        二、“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的探索意义
        “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探索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大大小小教研活动一直在提新课改,提分析解读新课标。但是新课改究竟改什么?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努力地从不同的方向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数学教育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这一部分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更是贯穿始终。“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是笔者所提—-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让学生学到“自己的数学”。落脚点在“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更加突了数学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必备的素养。
        由此不难看出,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标要求,本质上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如何实施“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
        回顾以往的听课以及教学经历,笔者认为要落实“学生主体”的数学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备课——彰显学生真实的存在
        教师们都知道备课要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设计教法——了解学生。笔者发现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钻研教材做的十分到位,也能够运用到课标推荐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法。但是 “真实”的学生在许多教师的备课过程中是不存在。忽略学生真实的存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完全忽略学生,将教案设计的完美无缺,假想学生次次都能够“正中下怀”,但是拿到课堂一实验,十分失败;另一类为学生都是别人的,从他人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中把学生的回答抄过来,生1说……、生2说……而不去考虑自己真正的授课对象,对于这一课已学过的相关内容掌握的怎么样,学生是不是能够接受这样的课时安排。
        曾听过一节《比例尺》在公开课,据了解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钻研教材,参考优秀教案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设计教案,制作课件和教具,可以说每一个环节都细心雕琢。在正式上课前,也在同一年段的其他班级试上了2遍,不断的修改。本以为肯定可以将这堂课上的不留太多的遗憾,但是实际的结果却是在本班的开课过程中原计划的内容并没有上完!
        在那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这样写到“由于2次的试讲都比较成功,让我彻底地忽略了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二班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这一事实。将完美的学生作为了自己的授课对象,而忽略授课学生的真实存在,是我这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真正地做到‘备学生’。

从学生的真实情况入手,进行有针对的教学。”
        可见备课中尽量多地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将学生放在心中,以“引路人”的身份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掌握程度会大大提高。
        如笔者在教授《梯形的面积》这一新课时,由于有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这两课的经验,设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二班的小组合作能力强,应此对于二班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环节设计为“出示问题-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教师总结”;而三班的同学自主探究能力普遍较差,基本不可能自主地完成公式的探索,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笔者安排为“出示问题-教师提问-师生共同探索-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后笔者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对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难点都有了比较好的突破。
        备课中必须彰显学生真实的存在,将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作为备课的重要依据。
        (二)上课——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备课是为上课做准备,上课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主体”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能够点燃每一位学生思想火花的课堂就是“学生主体”的数学课堂。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笔者在一堂“画高”(主要内容: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这一课的教学时,利用班里一位学生带来的直角三角形,临时加入了“如何找直角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可以分别作为三角形的底和高。为之后学习三角形面积中计算直角三角形面积打下基础。
        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冷冰冰的公式与概念。
        (三)评价——关注学生不同的收获
        充分的备课,良好的课堂效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却远远不够。关注学生每堂课的收获是教师绝不能忽略的环节。学生的收获可以从课堂提问、作业情况等处反映出来,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发现学生在某部分知识的普遍错误,为今后教学积累经验。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不同的收获,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自己应该有的收获。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对新知的认识。例如通过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图形面积的学习,有的学生达到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求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标要求就可以了;有的同学却可以做到不但能够了解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求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够掌握如何运用以学过的知识,推导新知的方法。掌握数学探究的一般流程,领悟学习方法。
        要避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教育中获得的发展是不同的,只要有收获我们就应该鼓励。
        (四)反思——记录教师的点滴感悟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全国特级教师袁容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教学成功=教学过程+反思。对于“学生主体性”的数学教学的探索更加需要我们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记录下这堂课做的好的地方在哪里,是如何做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在下次课中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坚持不懈的反思和记录是新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能力的关键。
        备课、上课、评价、反思,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能力必不可少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数学教学,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