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召平
重庆市云阳凤鸣中学校 重庆云阳404500
摘要: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就当前教学状态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仍有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基于此种情况就很难实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也不能获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应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此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1 生活化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原动力所在,利用生活化的例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找到与生活相关联的教学点,把这些教学点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多媒体教学、微课讲解等方法,把一些数学在生活中具象化应用的实例展现在课堂中,从平凡生活现象中去体现细微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后,能够在课堂中更为活跃,展现出更加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物体模型,例如水杯、粉笔盒、多媒体遥控器这些物品,来让学生进行联想,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去思考生活中对应的几何图形,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到粉笔盒后,同学们能够想象到生活中还有哪些长方体的物品?”学生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思考,有的学生说“摩天大楼像一个巨大长方体”;有的学生说“卡车的后运货舱像一个长方体”,学生积极的讨论和不同想法之间的碰撞,能够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也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讨论欲望,从而让学生的兴趣和课堂体验都得到提升,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导入,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变革教学方式,融合情境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导致学生只会做课本中的题目,学生思维活跃度不够因而使得学习到的知识理论难以迁移运用,在解决实际问时往往就难以下笔、手足无措。通过评析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来看,应用题是很多初中生认为难度较大的一类题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所了解的知识只是表面内容,落实到实际问题上则难以解决。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融合生活中的要素。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理论创设相应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感悟数学理论,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这个知识点时,在课前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将设计好的图形变换视频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相似图形变换的主要特点,之后我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同探讨出图形是如何进行相似变换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都积极的思考,结合课本知识都理解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含义。在理解了图形变换的含义之后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利用影子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这个问题时,就是结合了相似三角形的变换特点,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人影与楼宇之间的比例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回归生活实践,体会数学应用
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应用知识,以此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树立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内心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成功感和成就感。有鉴于此,数学教师要抓住初中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机会应用数学知识,促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实践。
在讲解完“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后,学生了解到一次函数求解的步骤及方法。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思考有哪些生活现象运用到一次函数,有的想到“时间一定时,距离s是速度v的一次函数”,有的想到“在水池中抽水机抽水速度一定时,抽水量g是抽水时间t的一次函数”。这些生活现象与学生息息相关,能有效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促使其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紧接着,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生活现象来命制两道习题,带领学生根据现象得到一次函数数学模型,运用新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实践与知识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4 强化生活与学习的互动
人们凭借多年经验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数学,应该在生活当中重新再应用数学这门学科,在推广此类数学教学方式过程中,并非从单方面提升教学工作能力,也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各种不同形状的变化,应用于生活中,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互动性讨论。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使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形状。一些学生认为最好的形状是圆形,圆形是没有棱角的;也有些学生最喜欢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非常好;还有些学生觉得方形比较规整,是最好的。教师在这个时候,展示与生活有关的一些图片给学生讲解: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其中圆滑的圆形能够用作车轮,能够做支架的是三角形,而规整的方形能够做成家具。应该在合适的位置应用这些形状,做支架时应用圆形,做家具时应用三角形,做车轮时应用方形,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就可能无法应用了。
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屡见不鲜,教师往往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设计时设置生活化的例子达到学生参与学习的目的,这种方式往往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时在生活化这一场景的创设中,以学生为核心地位,这样使学生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的,达到教学效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帆,牛芳.。互联网+背景下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
[2]胡阳明.夯实数学基础,突破学习瓶颈:初中数学教学心得略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