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基钦
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四塘小学 530216
摘要:为进一步在小学数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各一线数学教师亟需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就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展开,探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如何开展教学,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教育形势要求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小学阶段教学亟需做出转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提供便利。然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及意义展开相关介绍,以便更好地解读后文。
1.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于学生日常数学学习中,是学生在教师耳濡目染的教学之下形成的思想品质与综合性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首先可以使学生树立数学意识。学习数学是为了将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然而,生活中许多数学问题都隐藏于情境之中,需要学生分析材料后提炼出来方能解决,而对于养成数学意识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直接看到问题的本质,快速给出答案,有效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其次,核心素养要求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学习交还给学生是新时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事例分析数学问题,可以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探索中培养相关能力。最后,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助于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数学概念及问题更加客观的分析,理清其内在逻辑联系,有利于学生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2.1更新数学教学观念,渗透人文知识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会在各校造成极大的反响,面对未知的教学领域,教师在教学中步履维艰,忧心忡忡。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是指引教学方向的指南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筹备与设计教学计划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及人文内容,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南北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探索计算“圆周率”的故事,祖冲之在学习了圆周率后,对于“圆周是直径的三倍”提出质疑,并通过结合实物反复实验测量,在没有算盘的情况下,使用复杂的“缀术”来计算,最终探索出更加精确的圆周率数值。
通过这个故事加深学生对于圆周率的学习印象,使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渗透实践得真知的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
2.2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表现形式
新时代的人才也应采用新型培养方式,以促使学生形成灵活多变的应对能力与较强适应能力。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有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知识领悟能力。同时,也能确保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加强学习感受,便于理解具体知识。比如,在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事物在不同角度中的具体呈现,学生通过动画的演示直观的看到了物体的多面性,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有利于降低教学的难度,使班级全体学生都能看到事物的多个面,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数学学习工具,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求知欲,从而深刻理解相关内容。比如,同样《观察物体》的教学中,鉴于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数学学习工具搭建模型,学生在动手搭建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结构及形状,以及不同角度感知事物空间位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培养。
2.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传统数学教学局限于教室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教师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活情境化教学是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展开教学的方法,它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亲切感,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与运用。同时,生活化数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最终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结束语:
小学数学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学习者,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先进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万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2018(06):140.
[2]汪园娣.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实践初探——以“函数的零点”教学为例[J].上海中学数学,2018(07):12—15,55.
[3]汤琴.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