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起英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三十四中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教师也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授课模式,要与教育部门的部署任务同频共振。初中历史的教学已经不再单单是记住某一个历史事件和某一个历史教训,而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借故思今,真正的提炼出符合学生自己人生需求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将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通过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案来优化学生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和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优化
一、引言
近几年来,每个阶段的学习探索都在推进新课改,使得历史学科的地位已经可以和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相持平。不论哪个学科的发展,都是要找到与其对应的核心素养,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不分主次的,唯有全面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
二、初中历史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举措
(一)重视历史积累,强化学生历史思辨能力
历史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指的是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历史知识累积,提炼出了能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大多数指的是,学生对于历史教材的悟性、思考和总结能力。在这样的需求下,教师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帮助学生由点及面,侧重于核心素养的培养,[1]而不仅仅是将目标放在考试成绩的得分上,将学生历史知识构架化、系统化,为每个章节的知识学习树立良好的学习思路。例如西安事变,这起事件的起因,是全国面临着抗日的紧迫使命。这时,国民党和共产党还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争取早日抗日,减少对人民百姓的伤害。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此时应以大局为重,但蒋介石到西安后却督促张杨继续进攻陕北红军,在两位大将的劝阻下,蒋介石对联共抗日一直不同意。因此导致了1936年双十二事变,两位大将对蒋进行扣押。而蒋介石被抓的地方就是在陕西临潼骊山的一个洞里。结果就是蒋介石接受先停止内战,和共产党共同联合对抗第一敌人,内战停止,共同抗日。这个事件对于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从时间和历史行为上结束了十年的内战,达成了抗日民族战线的统一。这个时间对学生的启发是非常重要的,借用传统文化的古话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历史事件延伸出来的教育意义就在于,自身协调一致和自身的内求是最重要的。而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我国党的路线之所以一直提倡永远跟党走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将来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才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更要借古惜今,了解到和平生活的不容易,这才是通过历史学习带给学生的正确价值和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
初中生多数处于青春期,他们有着鲜明的个人主张。并不喜欢教师的强行灌输,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和发展,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有序地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就要放手将课堂丢给学生,让自己做一个旁观者或者学习者。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章节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进行问题引导法学习。在问题引导时不要满打满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趣味性展开讨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讲授给教师。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九下第3课《美国内战》时,组织学生进行了独学梳理学习要点后,提问,学习重大历史事件有什么好和思路或者方法呢?在学生回答中顺势点出“因过影”的脉络框架。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自我个性张扬,喜欢展示自己,让别人更多的关注自我,教师的职责越来越不是单纯地教,更多的应该是导。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突出一个“学”字,引导学生学得主动、得法,学出效果,最终实现“教师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的境界”。
因此学生要努力学习,教师尽可能的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心声,多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赢得别人的掌声与赞誉。[2]只有教师迎合了学生的需求,顺应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来开展教学,就一定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与学习中不断地加强自身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一个有时代特色的人才。
(三)通过多鼓励,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初中生而言,枯燥的知识讲解不能满足其求知欲望,初中学生在学习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竞争思想,希望自己能够被认可,[3]同时他们身上有着不服输的精神。教师要整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活动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中让教师尽可能多设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堂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有效的方式。在学习《美国内战》的爆发和过程中,组织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进行对学过关,每个小组根据承担的学习任务,结合问题,阅读课文进行准备,汇报。
在组织学生汇报美国内战经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制作历史年代尺”的主题活动,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完成的快,制作的到位。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呈现教师预设的呈上升发展的美国内战年代尺,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内战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团队意识。
也可以进行历史故事、年代等相关知识比赛和话剧演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也可以适当给予学生物质方面的奖励或者口头的表扬,便于轻松地学习到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
(四)历史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新课程的需求是让学生更好的发散思维,上好一堂课,更应该以学生发展的视角去创造、拓展,摆脱教材教参的束缚,紧紧围绕培养核心素养去升化,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终身需要的养分,打造打磨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内战》一课的核心是国家统一的主题,提问学生,领导美国内战胜利的林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林肯一生失败了多少次吗?带着悬念,学生观看了林肯的视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林肯意志坚强,努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激情澎湃中,顺势通过史料分析影响,得出统一是国家强大的前提的基础上。这一课的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内化在学生的心中。
总结: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信仰,未来选拔是“文凭+能力素质”的时代,教育如同一枚鸡蛋,从外部打破只是食物,而只有从内部生长出一股力量,戳破蛋壳,一个鲜活的生命才能成长。开发课程本身就是对教师的唤醒,让教师从内生出一股力量,不断焕发活力。 注重素质,关注人文,关怀生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历史课在众多的学科中本属于趣味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仍需要教师的不断发掘,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唯有顺应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教育的出发点放在教学上,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历史教学推向新的教学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小芬.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2017:71.
[2]李体芹.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
[3]路绍军.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人文之友,201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