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
四川省自贡市汇兴小学 643000
摘 要: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优良道德品质、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阶段,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因此,学校必须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本文是以中小学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有效措施,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引言
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初步阶段,也是一个人形成人生价值观以及良好品质的起始阶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并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 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方面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并且还没有成熟,所以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世界观都还没有形成正确观念,缺乏道德评价能力。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只能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好坏,这就是所谓的“有错不知错”。
2.不良的行为习惯
有时候一种不良行为的发生,刚开始可能是偶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是错误的,面对类似的情况,就会采取同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使他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采取这些行为,明知道是错的,但是还是很难改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所谓的“知错还犯错”。
(二)家庭方面
1.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家长都会花很多钱给孩子报“语数外”等科目进行补习,却少有家长给孩子报“德育教育课”。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孩子,对自己道德品质的养成一点也不在乎。
2.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每个孩子出生后就如同一张白纸,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却忽视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们认为饭前洗手睡前刷牙、礼貌待人、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优秀品质,在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的。
(三)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如今的学校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品德课经常被安排到上午最后一节课或者是下午,在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里,学生比较困乏,难以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而且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然而大多数教师对抽象的思想品德理论以“填鸭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 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自我教育意识
1.学习品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发展,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必须让学生对是非对错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才能在实际情况中做出合理选择。
2.调节道德情感,提高抗诱惑能力
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还要提高其抗诱惑能力,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去感化学生,从知、情、意、行方面着手去调节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通过给学生讲一些感人的事例,去感化学生的心灵世界,用诚意去打动学生,从而让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去主动地学习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
3.注重道德实践,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中小学时期是儿童开始接触社会、主动接受知识的新时期,同时也是他们道德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处在生长的“关键期”,因此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即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参加义务劳动、奉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实践。
(二)重视家庭教育
1.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
在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要学会分享、要懂得关心他人、要诚实守信,要爱护公共环境等。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从自家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教育方法。
2.理性对待,奖惩结合
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本身就是充满感性的,家长必须要尽可能地做到理性对待,并且持之以恒。因此,家长不但要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肯定,还要指出孩子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家长要把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三)优化学校教育
1.课程设置要均衡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对于课程的设置要均衡合理。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把教材当做课程的唯一来源,而是要善于联系实际生活,选择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进行分析研究。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自身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学生的榜样。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能够尽心尽力去做好教育工作。其次,要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和专门的教育素养;最后,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德育教育意识。
3.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强调单向传授、理论说教,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首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合理选择多样化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其次,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丰富课程教育内容;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师生间还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关系,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次,思想品德教学可以从学生的自身生活中去选择教育主题进行思想品德学习,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体会。
(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1.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有远大的理想信念,都要有积极进取的的人生态度;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投机取巧。
2.实现教育合力,加强网络管理
中小学德育教育需要全体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努力实现教育合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和协调统一;其次,要加强网络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网络信息环境。
结语: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但是中小学德育教育存在很多不足。因此,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中发现问题,寻找合理的解决对策是本论文的中心内容。通过分析,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晶. 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吉林大学, 2013.
[2]辛渭清. 高中生物学中“参与性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丁步成. 谈《思想品德》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D]. 成功(教育), 2013.
[4]苏瑞霞.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及对策[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万珍珍. L市中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 聊城大学, 2018.
[6]夏炳均. 社会环境及不良问题对学生教育的负面影响[D]. 轻松学教育研究院智慧苗国际教育集团, 2017.
[7]郑宇翔. 民办中学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对策研究[D]. 江西农业大学, 2011.
[8]张玉芳.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分析与对策[D]. 苏州大学, 2011.
[9]王敏. 中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历史知识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