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印雪微
[导读] 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为首
        印雪微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育英学校  161100
        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为首。在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是当书本上的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的塑造者。德育是教育的基础,品德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思想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和心理变化较大,非常容易受到社会和校园外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工作中加强德育工作。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结合生物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中。将德育渗透到生物日常教学中,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德育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培养并提高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纪律,是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生物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作如下计划:
        一、深挖生物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爱国主义德育内容,如果在日常教学中能得到充分利用,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利用小资料进行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涉及中国和现代生物科学成就的教学材料中有许多成就。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师讲解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信念,并决心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例如:袁隆平院士经历过严重饥荒的年代,他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他立志要解决中国的粮食危机。袁隆平院士运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发明了杂交水稻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的逐步提高,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袁隆平院士虽然已经90岁了,但仍然像年轻人一样活跃在实验田的田间地头,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甚至于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院士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利用教材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生物教材上安排了许多生物科学的许多新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材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握好这些内容,以帮学生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激发他们学习热情。例如,1965年,我国在王应眛的带领下率先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这项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当时的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给祖国带来了巨大的荣誉。1992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研究了生物工程乙型肝炎疫苗,预防了乙肝这种传染病,提高了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在抗日战争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平民使用“细菌战”“731部队”对我国的百姓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铭记历史,不要忘记民族羞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渗透生物科学态度教育。
        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教育材料,生物的发展史中包含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判断和推理的整个过程,这是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格的风格和勇于挑战世俗的勇气的共同结果。例如罗伯特·爱德华兹 是英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因为杰出的贡献被称为"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研发出体外受精技术。正是因为这项技术的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于1978年出生。体外受精技术刚出现时曾饱受争议,大众认为这违反伦理道德和宗教道义。随着路易斯·布朗和越来越多的试管受精婴儿健康出生和成长的健康成长,正常生活,人们开始承认体外受精技术的巨大贡献,公众对试管受精的态度开始改变。

爱德华兹因为此项突破性的贡献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项成就是现代医学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爱德华兹正是具有开创精神,坚持真理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给世界上不孕不育者带来为人父母的希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态度。
        三、引导学生阅读生物教材中的“课外读”,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但是在心里中缺乏价值判断标准,非常容易接受非现实的东西,现在学习的压力比较大,思想比较单纯,这些原因会让青少年精神空虚,容易做出一些错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教育学生树立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课后的“科技、技术、社会”是生物教材的特色内容,这些内容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和理解这些资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探索资料内涵和渗透道德教育。这些材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教材内容可读性和反映科学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和理想的愿景。
        四、合理有效运用新教材相关理论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社会教育。
        生物教学中观念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物体本身发展过程以及研究生物与环境问题之间就存在着辨证唯物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这些知识,来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细胞的生活”这节课中认识人是由细胞构成的,学生学习了细胞的生活是需要物质和能量的。“人的生殖”这节课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由来,并不是神话创造的。 如“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等内容,充分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合理运用这些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统一的对立观。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培养学生以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要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不能轻视德育教育。
        五、利用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
        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实验教学实验、观察、实验研究标本的制作和信息采集是常用的一些方法。实验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进行小组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精神。比如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的假设和书上提示的假设是相反的,但是我没有纠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通过实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在练习使用显微镜时,找到观察的物象后,我会请一些平时比较害羞的同学来描述实验现象,其他同学鼓掌鼓励这名同学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生物课上变得越来越主动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生物中分组实验基本上都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配合来完成,这样就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以及创新精神。
        在生物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生物课堂能更加丰富多彩、提高趣味性。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结合生物学科发展特点来进行渗透德育教育工作。 在渗透辩证法和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交流感情,提升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来随意渗透道德教育,这样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促进使他们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准确地表达和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品质和道德素质,通过学习和工作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实现中国梦培养栋梁之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