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远
四川省西昌市第七中学 四川西昌 615031
摘要:创新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点。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历史学科所需要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历史的特点,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和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历史教学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其独特的优势。西方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历史需要艺术家的才华,需要科学家的组织分析能力,需要研究者的敏锐和勤奋,需要哲学家的洞察力”,这说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发散性思维是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重要条件,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密不可分。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在高中阶段,随着学科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方式的实践是符合规律的。对于高中生来说,高中历史教育主要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不断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用于专业学习和创新。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应结合高中生的历史特点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和转变。首先,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保证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加强信息技术优势的运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要提倡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的学习。最后,改变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需要被动地接受和学习知识,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加强师生关系的转变,在课堂上营造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相关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保证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成为新的教师。学生通常很容易记住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作为一名新型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厌倦感。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教师应积极创建新型课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新教室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师生关系要和谐,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自主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表达,发挥创造力。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培养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学习。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史料,让学生通过学习史料,自主探索“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在学生需要反思的地方,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一起分析讨论结果,老师可以对学生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深入学习历史时,会发现历史知识涉及面广,几乎包罗万象,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学习和运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迁移和拓展,具有相互推演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拓展思想,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包括趋同思维和发散思维,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通过综合思维进行思考。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发散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本形式,它是一种不用推理就直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不是随机猜测,而是个人知识和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是一个特殊的思维过程,调动它可以产生迅速和全面的反应。教师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比如,讲到唐代的经济繁荣,比如“贞观元年”、“开元盛世”,在唐朝文化之前,你可以问学生,“科学文化的发展会怎么样?”在课堂上提问,让他们直接判断。
无论怎样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能力,各种写得好的习题都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拓展思维深度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习题设计上要增加开放式习题的数量,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督促学生从问题入手,从不同角度灵活思考历史问题,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潜力。
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可以在高校教学资源数据库网络平台的自学目录下,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计划,认真学习相关实验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问答中心提出自己的意见、问题或疑问。在准备过程中,运用自主探究和学案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历史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在课堂上讲授历史知识,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很难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不高。事实上,历史知识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历史遗迹和节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历史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从实践中掌握历史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展览等,也可以让学生多观察生活,考察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创造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开设新课程时,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有趣的教学环境。如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对历史和影视等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历史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开设新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比如,在人教版《抗日战争与八国联军》必修课的设计中,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中的“钓鱼岛争端”定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询问学生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总结
总之,运用大量的历史知识和资料、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思想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客观历史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共同探索和发现历史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丰富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创新意识,增强能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给学生带来创新,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洪浩.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求知导刊,2019(42):41-42.
[2]黄国精,李少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9(16):67-68.
[3]何烈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J].读写算,2019(14):21.
[4]陶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考,2019(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