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浅谈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倪瑶海
[导读]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原则之一
        倪瑶海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家学校  325603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原则之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每一个教师提出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机会,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直是许多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本人的教学经验和他人课堂的教学观察,总结了一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学生参与度,小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
有效性策略?

【正文】: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教师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学生却一脸茫然;有些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如石沉大海,溅不起丝毫水花;有些公开课看似热闹,小组活动不亦乐乎,学生表演异彩纷呈,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课堂上有五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游离于群体之外,没有真正融人到课堂活动之中,所有的精彩和他们无关。如何把他们拉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性,让课堂成为所有学生的乐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本人来谈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若干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活学生参与兴趣
        无论是英语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是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说学生的兴趣是永恒的主题。这要求老师对每一节课都高效投入,如创设情境、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激活的状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潜力,也就可以避免使参与停留在表面。
        好的教学资源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教师应该多多发掘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
二、 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创设学生参与平台
        我们常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考虑班上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者过低。目标定得过高或者主次不分,在实施教学时教师会发现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如听天书,根本不能达到原本期待的目标。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实施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分析教学对象,即分析学生目前的英语学习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层次。有些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的情感需要设计教学,教师设计的活动过于简单或者繁琐,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容而忽视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要切实制定好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要针对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最后形成这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步骤让学生能够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水平。各步骤之间应当循序渐进,避免出现前后脱节或者顺序颠倒的情形。


三、精选学生自主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空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自主活动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首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主动获得、主动发展,才能记得住、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当前课堂常见的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pair?work和team?work流于形式,活动的设计缺乏目的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必要性。比如在pair?work中,对话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只是替换了一些短语而已。由于对话内容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在一组对话的过程中,其他学生感到无所事事,时间白白浪费了。小组讨论是当前课堂常用的活动形式。有时我们不难发现,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并非人人参与,活动的主角往往只是一两个人。有些学生因为基础比较薄弱,在小组讨论中根本插不上嘴或者完全没有参与的意识,他们似乎是小组活动中可有可无的角色。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在活动中缺乏主动性。还有些学生缺乏合作精神,自以为是,不能接纳其他同学的观点。在最后展示成果时,每次机会几乎都是给组内表达能力最优秀的学生去上台陈述。在小组竞赛中,往往也就是那么几个学生比较活跃。
        正如美国一位英语老师所说的:“让孩子们浸泡在英语的氛围中,没有学不好英语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注重教学过程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精神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应该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英语教学是一种充满感情的双边活动,语言材料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代码,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师生内在的情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有情感的沟通。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每一个反应都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在设计问题及话题的时候指向不明,脱离实际。当学生不能给予正确的回答时,教师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教师虽然没有对其进行粗暴的批评,但是简单的一句“No. Sit?down.”也会大大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当其他学生圆满完成任务或者给予正确答案后,教师的欣喜之情立刻溢于言表。教师前后态度的截然不同,也会让那些没有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感到一种失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自信心的欠缺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对其一句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有时甚至是教师一个细微的表情或者很随意的动作,都会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灵,对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
    总之,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当每位老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当每位老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得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

【参考文献】:
1. 易行,张迟.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2.文学荣,《做智慧的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应关注的55个问题》[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David Gardner & Lindsay Miller,《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外研社,2002.10
4.张天宝,《主体性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褚献华,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原则[J],基础英语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