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工程管理毕业生专业技能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王琪栋
[导读]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共赢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全新理念
        王琪栋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建筑工程分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共赢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全新理念[1]。在住建部要求“未来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的前提下,工程行业越来越需要能够熟练掌握BIM 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但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却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BIM对工程建设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应以新时期新技术的发展需求,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融合企业资源优势,实现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管理专业;技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0
        
        BIM(建筑信息模型)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进行过程仿真的三维模拟方法。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的有机融合,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选择适合的课程体系[2]。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能够根据外界信息变化调整各类课程内容和课时比例,秉持“工管融合、以管理为方向、以工程为基础”的学科发展道路,开展校企合作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
1 校企合作存在的诸多问题
1.1合作动力不足,难以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大多数是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缺乏共同的利益目标。由于普通高校育人、科研实力有限,多数校企合作缺乏双赢的利益诉求,使合作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3]。而高校方面由于经费紧张合作很难深入,合作往往停留在造势宣传的面子工程上。
1.2就业为本,忽视学生诉求
        校企合作大多是毕业生在企业进行定向的实习实训,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成为企业员工。这种以就业为本的合作,忽视了学生在择业选择中的利益诉求和主体地位,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管融合的培养目标。
1.3合作机制不完善,无专人维护
        企业方面,行业人才由于工作繁忙,无法进校承担实践教学指导更难以到校授课,这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冲突,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方面,教师往往也承担着各类教学科研任务,再加上学校难以对教师进行额外工作的经济补助,没有精力应对校企合作的联系和维护。
完善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有利于缩小课程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职业实践的距离, 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4]。本文拟利用“BIM见习工程师班”这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提升工程管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在保证教学任务前提下,强化“卓越工程师”意识,提高工程职业素养。
2 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设计
2.1开设校企合作班改善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行业人才需要,优化新一期校企合作“BIM见习工程师班”的制度顶层设计,深度挖掘校企合作的平台资源,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培养对接市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BIM系统中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可视化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创建构造物模型。通过软件对工程建设进行操作和演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专业和产业对接、学校和企业对接、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的产教深度融合[5][6]。
        笔者所在高校通过组织相关专家、BIM技术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调研与分析行业及企业人才需要,共同制订“BIM见习工程师班”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针对大二的学生对 BIM概念及相关软件进行普及,并增设BIM相关的课程,大三的学生进入BIM方向的课程学习后可以学习更深入的BIM技术核心课程,为学生在大四期间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打下理论基础。企业与学院签订合作培养协议,针对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第7学期学生的专业课程改为BIM技术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模块根据行业所需的岗位项目而定。
        BIM以各种视频、动画、图片为辅助,呈现不同阶段的三维建设项目过程,建模步骤涵盖了施工技术全过程。“BIM见习工程师班”采用“2+1+4”培养模式,即2个月案例实训,1个月工程实战,4个月顶岗实习,含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课程内容涵盖BIM技术教学与BIM技术运用和研究,打造BIM人才培训和输送基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表1 “BIM见习工程师班”人才培养计划表

2.2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竞赛实践基地
        利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行业竞赛平台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机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提升学生对建设工程各阶段流程的认识,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内的BIM技术比赛,竞赛项目以小组或团队参与,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建模技能都得到大幅提高。BIM应用技能比赛包括造价管理大赛和BIM施工项目管理大赛。造价赛包括全过程计量、全过程计价、BIM5D成本管理、BIM 招标管理四个子项,施工赛包括工程项目策划、网络计划编制、BIM施工场地布置、BIM5D施工管理和BIM 招标管理五个子项。比赛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基础,通过BIM系列软件的应用,最大程度上模拟实际工作场景,实现各个项目阶段的BIM协同。通过BIM大赛的锻炼,更加适应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主线,符合“一种意识,两种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
        在校内建立BIM综合实训基地,利用BIM的施工动画模拟,还原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BIM技术模拟施工过程的学习不受场地限制,解决了理论教学无法还原施工现场的痛楚,在建模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是的学生更加了解施工流程与规范,提升了对工程结构的认识,提高了对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解。
2.3利用企业实习机会搭建就业平台
        利用顶岗实习与就业推荐机会,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BIM见习工程师班”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习成果汇报,由“BIM见习工程师班”的两位同学代表向莅临招聘会的企业作学习成果汇报,第二阶段为自由面试环节,同学们与企业面对面的应聘交流。学生掌握熟练的BIM技能,有利于优秀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的积极性。
        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环节,学生能够掌握较扎实的基本功,使得所学专业符合许多企业的实际需要,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直接把各种岗位信息送进校园有助于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让学生可以在校门口实现就业。
2.4企业优秀工程师进课堂传授知识
        聘请行业内优秀工程师进校开展讲座,实行“行业人才进课堂”。融合各专业课程知识。以具体设计项目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通过使用BIM 技术将施工组织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等进行综合训练,改变了各门课程各自为战、知识零散的弊端,克服了部分课程知识教学的重复,构建共享的模型平台。教师的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学生的学习更加完整和有效。通过行业人才进校培训与讲座,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对工程行业的认识。
表2 行业人才进课堂面授BIM课程表

结语
        本文以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讨论了“BIM见习工程师班”和“行业人才进课堂”等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的相关成果。实践证明,建立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校内实训基地,在高校和企业密切配合下,通过BIM技术进行工程实战训练、合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技能锻炼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团队素养、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当下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辛歆.校企合作环境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升路径研究[J].会计师期刊,2015.
[2]唐根丽,丁华军,张恒.工程教育模式下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期刊,2018.
[3]王媛媛.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的高职教育发展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4]轩梦.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策略分析[J].鸭绿江期刊,2019.
[5]王伟丽,王平.基于五螺旋结构的产教深度融合新机制的创建[J].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7.
[6]杨水银.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200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