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陈悠悠
[导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后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陈悠悠
        白溪中小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后期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大,其发展能够促使课程教学由当初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向信息化这一特殊的课程教学模式予以转变。信息化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这一发展阶段当中为整成为信息化加工的重要主体,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的思维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自主学习过程当中的创造性、主动性等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更具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模式         多媒体
引言:媒体主要指的是运用相应的媒介对信息进行传播和交流。媒体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人类文明的革新具有重要的发展作用,人际上的交流与沟通,都会通过这样一种媒体予以转换,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改革而不断更新、交替着。多媒体主要指的是通过结合图形、文字、图像以及相关的影视、声音等人机交互式的对相应的信息予以交流和传播。媒体主要指的是我们的人类生活,特别是在现当代的生活影响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现如今,传播信息所表现出来的媒体已经不再是传统上的一种媒体表现,而是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不断增强课程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基础
1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齐行并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主要是从计算机这一辅助课程教学的发展进而演变而来的。这样一种发展脉络、发展条件与现当代课程教育技术的演变相一致,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符合于课程学习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在发展当中认为,知识作为,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之后形成的探索和思考的特殊活动,主要是对学习环境予以强调的重要环节。如今,在课程教育阶段所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的技术培养。学生运用这些不同的工具获取知识,传统的“学技术”逐渐演变成“运用技术来学习”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现当代课程教学的融合,其实就可以看做是在教育学的过程当中,通过课程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整个课程教学当中的教育学进行融合,并以技术为基础,不断转换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整合思想,以整体性、发展性、联系性以及变化性的不同观点来对教育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进而促使整个教学有所突破。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模式整合的主要原则
        在不同的学科体系当中,对信息技术的融合与运用方式也会出现横线处各不相同的表现方式,并不能按照同样的模式来促使其运行,由此,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构建,而笔者认为,这一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通过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理论予以指导;
        b)对不同学科进行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要针对不同学科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融合;
        c)在整合不同学科体系的过程当中,要仅仅围绕“创新意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开拓;
        d)在不同学科整合过程当中,要注重教学设计当中融入“学教并重”的理念;
        e)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过程和层级
        首先,在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当中,数字化展现出来的主要是学科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整合,这一表现为课程专业后期的设置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也是我们构建更为合理的、科学化的、灵活的数字化学科课程的重要基础,在整个运用过程当中,其所占据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征;
        其次,学科内容当中的结构是其不断趋于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受到学科内容、社会的不同需求、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程度的重要制约。数字化的学科课程在后期的设置过程当中,促使其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整个课程教学的地位;
        最后,信息化技术能够与课程整个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整合的主要是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其能够成为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人才,这也属于一种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并且在整合的过程当中形成良好的创新模式。
二、信息技术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的重要影响
1课程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整个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传统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当中,融入信息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不断转变传统课程教育教学当中以书本内容为主要教学资源的弊端,将知识内容不断拓展,进而促使所表现出来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结构逐渐走向多元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拓展,现当代网络技术的普遍性也促使信息化的传播展现出更具时效性的重要特点,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拓展,共享性的表现特征也日益明显起来。课程教育教学者能够更为简单的在计算机网络当中获取能够对课程教学资源有意的重要表现,并且还能够与全国各地的课程教育教学者的资源相互交流,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教育教学水平,拖垮哦更多能够对自身有意的学习内容,为后期的教学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通过课程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之间得到全面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能够为现当代教育教学者后期的教学工作提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发展平台,例如:对于现当代的一些教师来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方式,有效的参加假期当中的远程研修班,通过这样一种研修平台,能够让每一位教育教学者在课余的时间,根据自身的需求来不断提升自己。教师在特定的研修时间当中还可以通过对一些优秀学术研究者的演讲来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听课、评课等各方面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关于教育、授课的相关技巧,而这些提升的最大受益者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教学者能够依据自身从网络过程当中的所学、所知运用前言的授课经验、方法在自己的授课中得以实现,促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听课逐渐演变成主动的学习,这样就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3通过课程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技术能够为培养创新型、开放性人才做准备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明显得到了转变,而在互联网的促进和发展之下,我们明显看出来这是一种极具开放性的发展平台,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需求,通过网络来搜索自身所喜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极强的想象力、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也促使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常常会运用网络平台来发挥自身无可估量的想象力,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当中的相关论坛、网络当中的学习园地、网络当中的沟通和交流软件等等,与其他同学,甚至是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群交流自身不同的简介,进而不断开拓自身对同一知识的不同理解,为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基础。这样一种极具开放性的交流方式,能够让学生针对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更多的论点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为后期遇到相关问题,解决问题都能够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1由传统的被动教学、学习向主动的方向前进
        在传统课程教学当中,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将整个课程教学演变成一种被动的教与学的形式,这样一种方式很难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的兴趣。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现当代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在课程教学当中融入信息化这一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者能够在搜集相关教学内容的过程当中,捕捉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的兴趣点,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融入学生所喜欢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营造出轻松、趣味的课程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兴趣当中去领悟知识当中的内涵,懂得如何运用相关的知识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是后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2逐渐将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转变
        信息化的课程教育教学模式的融合,促使各个学校在针对时代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教育教学的设施予以转变,并且在整个课程教学当中融入了相对完善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设备,教师当中的电脑和投影仪逐渐成为了习以为常的教育缴械工具。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能够通过网络的形式,对相关的视频、视听、图片、远程教育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且能够实时捕捉社会当中相对热点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让学生依据现当代课本当中的相关知识,对社会当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通过随堂练习,解决了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还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论进行巩固和提升。
3运用网络教学实现真正的师生、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性、交流性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 彻底解决传统教学当中的一些困难。通过对互联网通讯技术以及相关通讯平台的构建,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教育教学者也可以在课后的时间当中,及时的对学生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和E-mail等形式进行问题的询问, 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流。与此同时, 学生还可以向网上的一些专家与教师咨询一些意见, 使得建设起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在传统模式下, 教师进行主要课程考核方式就是通过课堂总结以及课堂测验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升效率较低, 因此就要使得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 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 是被动型地灌输式教育,这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方法研究[J]. 付维维.??科技信息.?2011(12)
[2]多管齐下,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高军.??光盘技术.?2009(06)
[3]优化教学方法,创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康国治.??学周刊.?2018(31)
[4]如何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李春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5)
[5]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白玉莲.??学周刊.?2014(05)
[6]从课堂细节出发构建高效信息课堂的策略探究[J]. 段婵媛.??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4)
[7]如何实现轻负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陈方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8]构建新课改下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张晓佳.??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9]用新课程理念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J]. 王敬卉.??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7)
[10]让导入开启高效信息技术课堂之门[J]. 华倩倩.??小学教学参考.?2016(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