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修
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八一希望小学 邮编271108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内容的不断推广,道德与法治学科也由原先课表中的边缘科目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有关于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了关注度。面对年纪尚小的小学阶段学生,教学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像道德与法治科目一样,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稍有理解难度的科目,因而提高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十分必要。如何将趣味性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在将概念笼统定义枯燥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讲的通俗易懂的同时进行与趣味内容的有机结合已然成为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趣味性
鲁迅有言:“道德能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一个人的品性很大程度上与其道德和法治观念息息相关,自身的品行和修养影响着乃至决定着人医生的命运轨迹和前途发展。儿童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力量和希望,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现代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对新时代新时期的学生们给予厚望。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在最初的学习阶段上,通过实施道德和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开拓思维意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及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意识形态形成的起步阶段,如何为其打好思维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无论十分重要。学校和教师在完成常规的应试科目教学以外,道德与法治逐渐受到重视,其科目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作用也愈发凸显[1]。
学习道德与法治内容能对孩子开启正确的引导。不论是“人之初,性本善”又或是“人之初,性本恶”,孩子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大多都是没有独立意见的,因此初始阶段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就好比列车没有驾驶员,马匹没有人掌握缰绳。同时,关于学生对于法治和道德相关知识的认知中,很多人认为家长才是其启蒙阶段的重要助力。实则不然,这其中便涉及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其实就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道德和法治只有在社会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影响深远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和发展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与法治的启蒙。才会为日后真实步入社会打下基础[2]。
同时,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学生能受到良好法治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习惯的灌输。法律和道德,一个是公民应当遵守的义务,一个是人品素养的最高体现。而小学学生普遍存在意志不坚定,容易被影响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方向上的指引,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二、当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即使在素质教育理念持续运行的今天,无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甚至是任课教师本身,都存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长久以来对辅助科目和应试科目间不平衡的情况仍有发生,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其往往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和师资储备。以其他科目教师代课教授道德与法治的现象十分普遍,家长对该科成绩和教学效果也不关心。
2.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
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的开展好教学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过于传统且单一的现象。
大部分学校或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模式上仍是灌输式教学[3]。教师只负责刻板地讲述课本内容,学生对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对其背后所含价值无法进行正确认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消失,教学结果不尽人意,使得本就不高的教学地位逐渐下滑。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由于受到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大多停留书本,不会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导致学生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本就有限的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此外,教师对本科书本知识的注重也反应了对相关实践内容的忽视,从而导致学生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效果。
三、将趣味性渗透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学习和兴趣的关系,“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是这样阐述的,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越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其学习效果越好,反之则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甚至是科目和教师本身产生抵触心理。
2.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处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意识形成的启蒙时期,经常出现不能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理解的问题,如若不加以引导和矫正,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质量和有效性,更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产生不好的影响。
四、将趣味性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
1.教学内容趣味化
教学内容的趣味化首先在于教师教学风格的趣味化。使用相对轻松诙谐的语言,并加以相应的肢体动作,在给学生提供轻松的课堂氛围的同时,为学生带来了更为直观的认知能力并提高了他们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使用更加符合小学生习得习惯的教学法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故事教学法。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故事的内容容易产生浓厚的情趣,因而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将知识与故事相结合,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在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提高对教师课堂的参与感。
2.教学方式趣味化
加强生活化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注重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科目知识性强,实践性也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生活化讲解和教学。以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浮于文字的知识投入现实之中,拉近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对学生予以提问,趣化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同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组合学习、知识竞赛环节等方式融入教学。通过多样教学方式的运用,在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课堂参与度,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感。既学习了知识,也从侧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道德与法治科目作为能影响小学生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科目,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关注如何将趣味性渗透进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同时,挖掘道德与法治科目新的互动形式与发展可能。在教授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各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推动学生道德标准和法律意识的形成,为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观念素质做出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云芳.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2]许麒麟.互动反馈系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2017.
[3]吴佃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
育,2019(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