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建芬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经济与管理分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 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也要注重在教学中逐步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意识,并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自主研究探索、独立思考创新,培养的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高校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逐步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其基本内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即培养学生积极的事业进取心、发散的创新思维、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工作执行力[1]。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和技能教授,很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得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不足。因此,在传统的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有利于拓宽学生人生视野,增强工作责任心,提升职业素养。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经管类毕业生实践教学普遍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而高校教师大多都没有企业任职经历,教师的理论知识难以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课堂教育即使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课堂教学体制和方法依然是以理论课为主,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和创业能力培养。
(1)高校双创专项教育经费紧张,缺乏企业资源与创业实践平台。由于创业的学生占比较少,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也未能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体现。
(2)缺乏创业师资队伍和创新实践项目。教师一般都没有创业经历,仅通过课堂教育很难给予学生创业辅导和创新项目实践。仅通过理论教学很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双创教育体制缺乏实战经验和理论基础。双创教育很难通过理论课实现,更多地需要在企事业单位实践、学科竞赛、创业活动策划中进行,指导难度高、投入精力多,办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制度性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可见高校双创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密不可分[2]。研究如何应用实践教学项目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优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成为了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3]。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和寻找问题,从而在教学中推进双创教育的实施,优化教学成果、完善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双创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能力,鼓励在校生、毕业生进行创业。
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
经管类毕业生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形成一套教学内容丰富、评价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寻找双创教育实施的突破口。高校以校企合作、学科竞赛、教师科研为契机,建立大学生双创教育体系。将学生科研文化成果、学科竞赛作品、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整合形成双创教育模式,融入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构建企业、高校、教师、社团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双创教学模式。
2.1 建立目标体系与基础保障
双创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创教育的目标需要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培养创新思维,灌输创业理念,激发双创潜能。发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指导功能,建立双创成果激励制度,保证双创经费,优秀的双创成果可以认定课外学分、优先评奖评优、代替毕业设计等。双创教育协调推进实施过程中,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进行协调配合,保证双创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政策鼓励、制度完善。
2.2 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基地
结合校企合作项目,依托高校建立的各类实验实习基地如沙盘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室、模拟法庭以及校外创业实训基地等,继续开展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在原有创业班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创办不同类型的特色双创班。增加行业人才进课堂次数,增加和行业人才面对面沟通取经的机会。组织更多的创新创业学生参与到全国“挑战杯”竞赛中,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清晰创业思路和创业过程管理;组织更多创新创业学生参与到“大学生ERP沙盘模拟赛”中,通过沙盘模拟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
2.3 双创导师与双创训练
组建一支具备理论课程与双创知识结合能力的师资队伍,包括导师的科研学术能力、竞赛带队能力、企业策划实践能力等,导师可以是校内指导老师,也可以是企业中优秀校友、优秀行业人才。培育一批具有双创教育能力的骨干教师,鼓励教师去政府和企业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来外聘导师,加强校企间导师的合作,建立教师资源库。
制定和完善双创教育基本规范、考核办法和训练模式。做好双创平台的内容宣传、成果推广,提升双创训练影响力。高校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扶植和技术服务,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产教融合。在双创实践训练中融入理论教学、构建训练基地和建设创业平台,促进经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3 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经管类毕业生要求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与管理技能,且具备较强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对经管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体内容包括:
(1)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符合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课外活动中深化“行业人才进课堂”讲座、完善实习实践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注重应用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首先在经管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互联网课程教学改革,鼓励开展任务制教学形式;在经管专业中设立学生创业基地,开设创业培训课程;通过企业运营模拟、ERP等软件课程进行创业训练,开展模拟创业演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品质。其次对专业课程增加实验实践环节,在课程中穿插问卷调查、企业活动策划、外出实习等环节。再次设立学生能力学分,对学生获得竞赛奖项、考取各类证书、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进行能力加分和颁发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4]。
(2)借助校企合作,依托社会力量开设各类校企合作创业班、实训班。面向经济管理分院各专业的学生,科学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知识,尤其是创业精神的系统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增强学生把握祖国高速发展的时代机会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应用型人才[5-6]。通过校企合作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技能。
(3)构建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探索创新创业课外学分制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学科竞赛、行业人才进课堂讲座、社团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形成创新创业的组织基础[7]。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研究以课外学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将课外学分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通过各类活动获得课外学分,包括各类学科竞赛、科技论文、文艺活动、社团实践等[8]。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专业方向、个人兴趣、事业目标等自主地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课程,学校按照课外学分的管理机制与认定方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认定学分。
组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行业竞赛、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各类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课题、教师的技术发明、学院的专业竞赛、实习实验等活动。学生通过此类创新训练完成的作品,可以实现课题(论文)作品替代毕业设计,对优秀作品颁发创新创业优秀奖。着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实现教师课题与学生知识提高的双赢。
4 结语
地方高校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契机,以高素质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有利于服务地方经济、为行业提供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通过构建由校企合作、行业人才进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竞赛与文艺作品等模块组成的多层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能够切实加强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完成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的融合,使学生熟悉经管类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经济运行模式,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由于高校的资源平台、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条件、地方政府投资力度等因素各不相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现实条件,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志兵.走出误区开创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局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
[2]葛晋,赵丽娅.雄安新区助推河北高校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8.
[3]蒋豪,吴碧玉,薛影.大学精神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J].文教资料期刊,2017.
[4]史柳萍,陈曦碧.双创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7.
[5]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6]何晓怀.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7]王永斌,郜宗茂,张斌.基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食品类专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
[8]王晓旭,季志刚,闫红敏.调动学生主动性,衔接课内外育人环节——探索大众教育下课外学分导向作用的优化设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
基金项目:2020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
(编号:SGJ2016) ;2019年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管理研究与改革专项):面向经济管理分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
作者简介:骆建芬 浙江人(1989-) 助理研究员 硕士 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